欢迎访问南京乡村振兴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扶贫开发与老区建设 2017年第1期(总216期)
供稿:本站|发布时间:2018/01/18
市领导对我会调研报告作出重要批示 2016年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十三五”脱贫致富奔小康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市“三会”加强了扶贫调研工作,分别与五区“三会”的同志就有关扶贫开发工作的五个现实课题,深入农村基层,走访相关职能部门,联合进行了系统调研,反映了真实情况并提出了建议。12月9日,市“三会”将其中三篇《边缘社区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江宁区十个社区扶贫情况调查》、《发展品质农业拓展“双增”空间——高淳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情况调查》、《小荷才露尖尖角——六合区家庭农场情况调查》呈报市领导。 元月9日,市“三会”召开2016年工作总结会议,市区“三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参加会议。会上,张宁生会长作《不忘初心 满怀信心 再接再厉 乘胜前进——2016年工作回顾2017年工作安排》报告,五区“三会”就2016年工作情况2017年工作打算作交流发言。 (王群智) 2016年12月22日,溧水区扶贫基金会成立大会召开。区委农工委主任赵亲才主持大会。会上,与会代表一致通过了溧水区扶贫基金会章程、扶贫基金会资金管理办法,选举产生了扶贫基金会理事、监事,通过了基金会2017年 资金使用预算计划。 ( 溧水区“三会”) 2016年工作回顾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脱贫攻坚首战之年,也是全市“三会”践行扶贫济困,感恩建设老区,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富裕宗旨,着力开拓创新,努力有所作为,各项工作得到显著提升之年。一年来,全市“三会”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的战略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三五”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部署,牢记历史责任,准确把握定位,坚持精准扶贫,着力开拓创新,扎实开展扶贫济困工作,为实现“十三五”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7年工作安排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是脱贫攻坚的加速之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 坚持合作扶贫 促进“双扶双赢” 近年来,高淳区“三会”从多方面争取支持,筹措扶贫资金,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帮带农民及低收入农户(建档立卡)通过入社入股、参加合作经营和劳务用工,促进 “双向互动”,激发“内生动力”,实现“双扶双赢”。2016年,利用项目资金扶贫,扶持专业合作社40家,安排帮扶资金达615万元,其中市“三会”安排扶贫周转金和贴息贷款指标150万元。项目实施帮带农户及低收入户(含建档立卡)655户、1593人参与了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2016年受扶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可达10100元,将比上年增加2000元,增长25﹪左右。市区“三会”分别联系和帮扶的青松水产、红松葡萄、花台农地、森源食用菌合作社及文龙家庭农场等5家示范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共扶持贴息贷款、使用周转金170万元,帮带150多户低收入农户加入合作生产、入股经营与打工就业,其中建档立卡的一般低收入农户53户。2016年受扶家庭人均收入可达12000元,将比上年增加3800元,增长45﹪左右。 (高淳区“三会”) 江宁区江宁街道荷花社区地处苏皖交界边缘丘陵山区,村级区划调整时由王府、荷花、河东3个经济薄弱村合并组建,区域总面积11.8平方公里,辖33个自然村,4345个农业人口,耕地面积6921亩。社区开发进度缓慢,基础设施薄弱,发展相对滞后。2013年至2015年3年期间,市、区、街三级“三会”联系荷花社区进行重点帮扶,在民生工程基础建设方面帮助社区争取到部分项目资金,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但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不大,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荷花社区滞后状况。截止2015年,荷花社区集体债务仍多达千万以上,还有221家农户人均收入不足9000元,被区农工委列为低收入人口集中区。因此,市、区、街,三级“三会”根据社区广大干部强烈要求,再次将荷花社区确定为新一轮整村推进扶贫联系点,持续帮扶,力求做到扶上马,再送上一程。 (江宁区“三会”江宁街道分会) 准印证号:S(2016)01000004
12月9日,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吴政隆作出批示:扶贫开发、老区建设意义重大。谢谢市“三会”及同志们的辛勤工作! 请龙翔同志并市委农工委(扶贫办)阅研、吸纳。
12月18日,市长缪瑞林作出批示:感谢市“三会”老领导、老同志们的辛勤劳动和奉献!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可在全市面上借鉴推广。请华静,许明同志并市农工委研究落实。
12月12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绍泽作出批示:认真看了三篇调研报告,深受教育和启发。对扶贫开发的老同志执着精神,务实作风,为民情怀由衷敬佩。请成新同志阅,可作为人大正在开展的帮扶工作研究借鉴。
12月10日,市委副书记龙翔作出批示:请市委农工委认真研究、积极吸纳,落实好吴书记批示。
12月14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以安作出批示:“三会”围绕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剖析深层次原因,总结典型经验,推广成功做法,为精准扶贫提供了可供借鉴、操作性强的经验做法与意见建议,值得充分肯定。感谢老同志、老领导作出的贡献,奉献的智慧。
12月12日,副市长华静作出批示:市“三会”围绕全市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深入调研,建言献策,培育典型,创新模式,各项工作卓有成效。在此,我代表市政府表示肯定和感谢!希望“三会”进一步发挥好自身优势,在整合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上,在引导激发经济薄弱村、贫困户创业就业脱贫上,探索更多经验,做出更大贡献!
市“三会”召开2016年工作总结会议
会议由副会长徐敦龙主持。张宁生会长在工作报告中,从
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扶贫帮困更加精准,扶贫基金会实现全覆盖,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呈现新局面,“三会”自身建设取得积极成果等五个方面,回顾总结了2016年工作。从突出产业扶贫,加快新一轮整村推进步伐;深化双扶双赢,更加有力地带动农民特别是低收入户增收;进一步拓宽思路,帮扶重点联系的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继续做好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切实管好用好扶贫资金;以思想和制度建设为重点,继续加强“三会”自身建设等六个方面提出了2017年工作安排。张宁生会长 强调: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区“三会”、街镇分会上下联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密切配合,相互支持,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形成合力,推动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并不断拓展扶贫帮困的领域和内容,为摆脱贫困,促进共同富裕做出积极的贡献!
溧水区扶贫基金会成立
市“三会”副会长吕连生为“溧水区扶贫基金会”揭牌。市“三会”副会长徐敦龙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表示,基金会的成立对“十三五”期间,溧水区扶贫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意义。希望溧水区“三会”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为“十三五”期间的提前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作出贡献,促进溧水区扶贫开发、老区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会议发表了《溧水区扶贫基金会募捐倡议书》。根据基金会章程,溧水区扶贫基金会将致力于组织公开募捐,接受社会捐赠,签订捐赠和资助协议,依法使用财产,资助扶贫开发等项目的开展。
不忘初心 满怀信心 再接再厉 乘胜前进
——2016年工作回顾与2017年工作安排
市“三会”会长张宁生
(2017年1月9日)
纵观2016年的工作,新一轮整村推进全面启动,“双扶双赢”不断深化,扶贫到户进一步落实,智力扶贫有新的拓展,筹集扶贫资金迈上大台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市“三会”系统的工作呈现许多新特点和新亮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随着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地位的提升,全市“三会”工作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更大重视,“三会”的地位明显提升,影响不断扩大,作用进一步增强。
在新的形势下,全市“三会”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扎实工作,全面推动“三会”扶贫帮困迈上新台阶,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具体表现为:
一、 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2016年,全市“三会”系统联系的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获得的各类帮扶资金达 2.6472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各类帮扶项目资金1.1887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扶贫贷款5460万元,扶贫周转金720万元,扶贫基金5192万元;争取帮扶项目116个,其中民生42个、基础设施52个、农业开发14个;完成帮扶项目113个。
由市区“三会”重点的联系帮扶的五个经济薄弱村,全年共筹措各类帮扶资金4928.19万元,完成帮扶项目27个,投资总额5825万元,村经济总量5.0864 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767.8万元,村人均纯收入19938 元,比上年增长2%;村低收入户比上年减少102户,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达10353 元。
由市区“三会”通过多种渠道帮扶的贫困户共5250户、16537人,比上年增加406户、1415人;受扶户户均收入达47169元,比上年增长13.1%。;受扶户人均纯收入达15146元,比上年增长12.1%。
由市区“三会”主办、协办、参与的农业科技培训班160期,培训14750人;配合相关部门、街镇举办劳动技能培训班85期,培训4817人,培训后就业人数4339人。
市区“三会”完成联合调研报告5篇,其中3篇呈报市领导,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吴政隆,市长缪瑞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绍泽,市委副书记龙翔,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以安,副市长华静作出重要批示。市区“三会”完成调研报告、文章共有158篇,其中16篇被省级以上刊物采用、56篇被市级刊物采用,有5篇受到区领导批示。
二、扶贫帮困更加精准
我们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三会”工作的根本指针,努力贯穿于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的始终和各个方面。坚持从经济薄弱村和欠发达村,以及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中确定重点联系帮扶对象,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帮扶举措,并认真实施,务求实效。在新一轮整村推进启动之初,我们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吃透村情,推动重点联系村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规划,明确脱贫致富的目标思路和具体举措,并认真实施。在确定重点帮扶的低收入农户时,我们坚持把“两有三缺”户作为重点帮扶对象,以更好地体现开发式扶贫和着力培养内生动力脱贫致富的要求。并从根本消除致贫原因入手,以帮助就业鼓励创业为重点,采取多种帮带措施,帮助这些低收入户增收。在整个帮扶过程中,力求帮扶的产业精准,项目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成效精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江宁区多次到市区“三会”重点联系的荷花社区协助修改制定三年规划、帮扶计划,落实帮扶资金、帮扶项目。荷花社区完成帮扶项目4个,总投入1175 万元。通过扶贫资金、扶贫基金加大扶贫创业的力度,为初期创业者排忧解难。全年扶持创业的资金达到75万元。
浦口区共投入帮扶资金4603.2万元,其中扶贫贴息贷款3120万元,帮扶贫困户、低收入户2091户,受扶人数7318人,受扶户人均纯收入21004.8元,比上年增收4663.1元,增幅33%。
六合区9个联系村共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经济开发等项目43项,总投资8262.07万元。捐资助学贫困学生302人,资助金额44.3万元。
溧水区为66家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争取各类帮扶资金1190万元。全年组织开展扶贫助学活动三次,帮扶困难家庭学生64名,帮扶资金6.8万元。
高淳区通过区镇协会上下努力和多方合作支持,全年共筹集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及扶贫专项基金达1970万元。年初,通过各镇、街分会立项申报,由区农商行信贷支持发放的专项扶贫贴息贷款,共扶持项目48个,项目实施帮带农户及低收入户(含建档立卡)655户、1593人参加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促进了产业转移发展增收。受扶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可达10100元,比上年增加2000元,增长24%。
三、扶贫基金会实现全覆盖
建立市区扶贫基金会并做到全覆盖,是2016年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工作。我们抢抓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机遇,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支持下,认真贯彻省“三会”要求,把建立扶贫基金会并做到全覆盖作为2016年全市“三会”工作迈上新台阶的重大目标。在基金会筹建过程中我们不断统一思想,反复阐明其重大意义,逐区与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沟通,争取理解和支持。及时组织市内外学习考察和相关培训活动,了解基金会的基本常识和有关法律法规,把握设立和运作扶贫基金的基本要求。面对遇到的困难,毫不气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强力推进,确保实现预订的目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3月市扶贫基金会宣告成立,随后,江宁、高淳、六合、溧水四区扶贫基金会先后宣告成立。加上已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扶贫基金会的浦口区,扶贫基金会在全市全覆盖的目标圆满实现。全市扶贫基金总规模一步达到了5192万元,其中市1000万元,五区4192万元,2016年新增3590万元,上了一个大台阶。市区扶贫基金会的设立,不仅为全市“三会”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而且为全市“三会”规范筹集和用好管好扶贫资金提供了可靠的法律法规保障,同时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和老区建设提供了通畅的渠道和有利的平台,意义十分重大和深远。筹建过程中,大家表现出来的想做事、不畏难、勇担当,咬定青山不放松,相互激励支持,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作风尤为可贵,成为“三会”推进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呈现新局面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是各级“三会”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面对“十三五”脱贫攻坚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把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作为又一个主攻目标,摆在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充分发挥老同志联系广的优势,多方联系争取,组织全国扶贫日纪念活动等,广泛宣传动员,使得“三会”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扶贫开发事业得到了更多社会人士的支持,为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捐款捐物出力出智的单位和社会人士越来越多。新增5家企业,共有8家企业、单位每年捐赠2万元,为期5年,共80万元,对经济薄弱村、经济欠发达村以及革命老区特困学生助学扶贫。我们还积极尝试建立志愿帮扶的长效机制,六合区首开先河,组织了2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开展结对帮扶,并筹集了40多万元资金。市“三会”联手团市委和市总工会先后组织了11支志愿帮扶队伍,结对11个经济薄弱村和欠发达村,开展常年帮扶活动,开创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的新局面。
五、“三会”自身建设取得积极成果
我们提出了“政治坚定、乐于奉献、工作出色、作风扎实、风清气正、团结和谐”“三会”建设的目标,以及“以情办会、规范办会、民主办会、和谐办会”的工作方针,引导推动“三会”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激励大家以崭新姿态投入“十三五”脱贫攻坚战,我们开展了向时代楷模赵亚夫同志学习的活动。通过组织到戴庄实地学习考察,听取赵亚夫先进事迹介绍,联系实际交流学习心得,对照先进找差距,切实增强了做好“三会”工作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夯实“三会”工作基础,我们提出了加强基层,重心下移的工作要求,并开展了怎样当好秘书长和镇街分会长的学习交流,对镇街分会长进行了新一轮扶贫开发形势任务的培训,努力营造了重视、加强、支持、服务基层的良好氛围,为新一轮脱贫攻坚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我们还十分重视加强“三会”的制度作风建设,根据现实工作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了“三会”的学习交流制度,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为核心的领导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制度等。坚持讲真话、摸实情、出实招、重实效,坚决不搞形式主义,坚决反对做表面文章,努力营造了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保证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2016年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和扶贫帮困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市有关部门、社会各个方面积极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市“三会”自加压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的结果,是所有同志坚持老有所为、无私奉献,为扶贫济困乐此不彼精神和追求的结晶。此时此刻,我们要衷心感谢市委、市政府,衷心感谢关心支持我们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并对所有在各级“三会”致力于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的老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
2016年的工作也有一些不足,主要是,如何通过学习,联系思想工作实际,把学习的成果见诸行动,做到知行合一,促进团结合作共事,还有待加强;如何发挥老同志的优势,集聚更多社会资源,投入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有待进一步拓展;如何加快整村推进的步伐,推动“双扶双赢”向纵深发展,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得更大的成效,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017年工作的总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战略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落实“十三五”脱贫致富奔小康行动计划,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紧扣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目标,充分发挥“三会”优势,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开拓创新,坚持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坚持夯实各项工作基础,全力做好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为如期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行动计划,做出新的贡献。
2017年的总体目标任务:市区“三会”系统直接间接参与筹集的扶贫开发、老区建设各类帮扶资金,要超过1.5亿元;管好用好扶贫基金,进一步扩大扶贫基金规模;帮扶低收入人口达到或超过12000人,其人均年收入增幅要超过当地平均水平;5个联系村的村级集体收入增幅、受帮扶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增幅,均要超过当地平均水平;减少相对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低收入户户数减少收入增加;深化“双扶双赢”,参与创立低收入农户增收基金和低收入农户增收合作社;积极建言献策,完成重点调研报告5篇。开好市“三会”换届大会,按照新的任务和要求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和“三会”领导班子。
一、突出产业扶贫,加快新一轮整村推进步伐
坚持以“十三五”脱贫规划为引领,推动贯彻落实好规划,加大脱贫力度,加快脱贫步伐。坚持开发扶贫、产业扶贫,加大主导产业培育扶持力度,着力增强重点村的造血功能。强化项目协调服务,坚持以项目为抓手,推进重点联系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民生有新的改善。积极推动卫生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探索形成新的扶贫格局。加强与驻村帮扶、志愿帮扶单位、人员的沟通联系和合作,形成帮扶合力。
二、深化双扶双赢,更加有力地带动农民特别是低收入户增收
坚持扶村与扶户结合,深化双扶双赢。加大重点联系合作社资金帮扶力度,带动农户特别是低收入农户增收。规范双扶双赢活动,引导合作社健康发展,确保合作社帮带低收入农户增收责任落到实处。参与创立低收入农户增收基金和低收入农户增收合作社,创新帮扶低收入农户增收举措,探索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在深化农村改革,推动股份资金土地合作,发展现代农业中实现脱贫致富。改进农技培训方式,实行点对点订单式培训,着力提升培训实效。加强科技扶贫,与科委联手,为重点联系合作社配备科技特派员,开展常年科技服务。
三、进一步拓宽思路,帮扶重点联系的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
坚持以创业就业为重点,联合合作为纽带,加大创业扶贫就业扶贫力度。突出做好“两有三缺”低收入农户的帮扶工作,能创业的鼓励创业,能就业的帮扶就业。要通过介绍就业岗位,提供创业支持,组织免费驾培和其它技能培训,以及向职业技术学院输送学习等多种方式,对低收入农户子女创业就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继续做好助学扶贫,坚持与教育部门和重点联系村村委联手做好助学扶贫资金的发放工作。
四、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继续做好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
坚持把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作为“三会”的重要职责和基本功能。更加主动积极联系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各界社会人士,争取他们对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的关心支持,动员他们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技出技,有智出智,尽己所能帮助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扶贫济困的良好氛围。以各区为重点,组织更多志愿帮扶队伍,广泛开展志愿帮扶活动。以纪念第四个全国扶贫日活动为契机,组织志愿帮扶经验交流,推动这项工作做出更大成效。继续做好扶贫基金和助学扶贫资金的募集工作,充分利用“三会”平台和优惠政策,筹集更多资金投入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
五、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切实管好用好扶贫资金
扶贫资金是“三会”做好工作,实施精准扶贫的有力保证。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是对“三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三会”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随着党委政府对“三会”重视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和社会各界对扶贫开发、老区建设资金支持的不断增多,各级三会掌握的扶贫资金(基金)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切实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管好用好扶贫资金(基金)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既要有积极作为、时不我待的使命感用好扶贫资金(基金),确保这些资金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又要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责任感管好这些资金(基金),确保资金(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不辜负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我们的信任和期望。关键在不断建立健全扶贫资金(基金)使用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坚决防止违规使用管理扶贫资金(基金)。要严格执行定期审计和年检制度,按规定公开资金(基金)收支情况,及时整改违规行为,自觉接受各方监督。认真编制年度资金(基金)使用计划,坚持按计划安排使用扶贫资金(基金)。要加强对资金(基金)使用绩效的跟踪考核,着力提高资金(基金)使用效果。认真总结推广浦口区扶贫基金会管好用好扶贫基金的经验以及各区行之有效的作法,并结合新的实际,创新举措,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扶贫基金管理使用的思路和做法,推动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步上新台阶。继续做好扶贫基金(资金)的募集工作,努力为后续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筹集更多资金。
六、以思想和制度建设为重点,继续加强“三会”自身建设
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对“三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唯有加强学习,强化思想武装和能力建设,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不负党和老区人民的希望。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坚定“三会”工作的正确方向。强化无私奉献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全市“三会”系统都要增强这样一个意识,即:越是领导关心支持我们,我们越要不负众望,努力有所作为。在新一轮脱贫攻坚战中,切实做到领导没有要求,我们要有追求;领导没有给我们下达硬任务,我们自己要有硬指标。坚持“以情办会、规范办会、民主办会、和谐办会”。要深入开展向时代楷模赵亚夫同志学习活动 ,坚持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增强奉献精神,立志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建功立业。要结合“三会”换届,集中评选表彰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为新一轮开发注入更多正能量。进一步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工作制度,对重点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并按季讲评,按年考核,确保落到实处。精心做好“三会”换届工作,认真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对参与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做出新的动员和部署。按照新的任务和要求,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和“三会”领导班子,切实增强“三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区“三会”、街镇分会上下联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密切配合,相互支持,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形成合力,推动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并不断拓展扶贫帮困的领域和内容,为摆脱贫困,促进共同富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是扶持联系村(经济薄弱、欠发达村)合作经济。
2016年,区镇“三会”联系帮扶了8个村(其中经济薄弱村3个、欠发达村1个)。年初,区“三会”分别深入到各村进行调研,指导和帮助调整发展理念、着力做大、做优特色农业,帮扶合作社带领村民特别是低收入户实现增收。2016年,为8个联系村安排项目20个,落实贴息贷款及周转金340万元,重点帮扶砖墙镇四园村资源资产综合开发、阳江镇西莲村声龙专业合作社、淳溪薛城村芽芹基地建设、漆桥镇荆溪村家庭农场和蔬菜大户、固城镇花庙村食用菌产业化经营、东坝镇沛桥村蘑菇专业合作社及桠溪镇跃进村农地股份合作社的扶贫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是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合作经营。
2016年以来,在圩区重点扶持了以螃蟹养殖经营为主的专业合作社;在山区重点扶持了以种植蔬菜、果茶及食用菌等为主的专业合作社。漆桥镇荆溪村,通过各级帮扶,共投入资金475万元,实施特色规模农业开发项目8个;区“三会”帮扶蔬菜及茶叶苗木专业合作社项目4个,使用借贷资金45万元;项目实施带动村民参加劳务用工70多人,其中建卡低收入农户11户。固城镇花庙村经确认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农户60户、82人,其中一般低收入农户13户、22人,由市区挂村部门、单位5个,落实了58名党员干部开展对接帮扶。市区“三会”联系帮扶的特困户荀广东(低保户)、赵卜华(低收入户),由村食用菌合作社帮助落实了家庭增收计划,市区“三会”为每户安排扶贫帮扶资金4000元。东坝镇红松村葡萄专业合作社,建设生产示范基地 1000 亩,联系1000多农户专业种植葡萄,并新建葡萄加工厂,企业年加工葡萄能力达到 1500吨,实现订单农业保价收购,让种植葡萄专业户真正得到实惠。2016年,葡萄专业合作社年销售达到300多万元,带动种植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其中,市区“三会”扶贫项目帮扶的40户低收入农户,通过打工就业实现了脱贫增收。
三是扶持农商、农旅、电商等合作发展。
桠溪镇跃进村以打造桠溪“国际慢城”为契机,在推进红色旅游景点和慢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中,组织成立农地股份合作社,发展蔬菜510亩、千亩林果为主的设施农业,即实行土地入股、合作经营,促进了村级经济转型发展。2016年,区“三会”帮扶项目2个,使用借贷资金45万元,帮带村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农户72户,其中一般低收入农户14户、19人参加入社入股。砖墙镇四园村以建设水乡慢城为动因,依托“固城湖”螃蟹产业优势为载体,2016年,区“三会”扶持村集体螃蟹合作社与水文化产业设施建设,帮扶项目2个,使用借贷资金30万元,引导村户发展农家乐与村集体打造水乡美丽村庄建设相结合,促进了“农商”经济的调整发展。青松水产合作社,有社员266人,螃蟹养殖面积达到2.8万亩,2016年预期销售收入可达1.8亿多元,带动社员增加收入600多万元,并有100多名农民打工者人均收入达3万多元。合作社去年荣获“南京市十佳农产品网商”、“南京市智能农业示范单位”等称号;其营销品牌曾被评为全国百家合作社百个农产品品牌,理事长邢青松先后荣获年度全国百强农产品经纪人、江苏省农民创业状元、劳动模范等称号;由其于2010年牵头成立的联社已成“全国农民合作示范社”。
四是扶持农业实用技术、职业农民合作培训。
针对高淳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特色类型、农时季节特点、从业人员素质及合作社培训的需求,区镇“三会”配合参与农科部门,重点帮扶联系村专业合作社开展免费技术培训扶贫。3月17日,市区镇“三会”配合砖墙镇四园村螃蟹水产专业合作社举办养殖培训班,参培农民200人次,并给予扶贫经费补助。区镇分会与有关部门合作组织农业科技、职业农民及创业就业等培训班46期,参培农民达3380人次。
同时,为宣传合作社典型经验,营造发挥合作组织帮扶农民发展的氛围,区镇“三会”在对专业合作社帮扶中加大了专题调研和宣传。共形成专题材料7篇,其中:市级刊物上登载3市篇,并通过《高淳老区》简报印发全区扩大宣传。
二、几点建议
一是引导专业合作社形成合作发展新理念。要引导合作组织深化土地入股、资金入社及利益共享的扶贫连接机制,让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促进合作社人员形成自我合作发展理念。
二是帮扶专业合作社建立合作发展新机制。要研究把帮扶入社的资金量化为入股合作社,让社员(低收入户)成为股东,带动社员及低收入农户实现发展增收。
三是加大专业合作社(联系点)的扶持力度。近年来,市区镇“三会”逐步加大了对专业合作社(联系点)的帮扶工作,并已做到了尽力而为之,但参与度仍然有限。需进一步以市场为导向,扶持农民合作组织发挥帮扶农民及低收入农户脱贫增收作用。
荷花社区整合利用资源加快扶贫攻坚步伐
2016年,“三会”联系荷花社区新的领导班子坚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四个全面”、“五项建设”的要求,发展资源优势、后发优势、帮扶优势,着力破解发展瓶颈,着力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加快老区建设和扶贫攻坚步伐,在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一、改造农田水利,扶持规模种粮
2016年上半年,荷花社区着手实施王府庄12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投资460万元新建成8座水利泵站,7千米硬质沟渠,两座溢洪道,3.5千米机耕路,彻底改进了这一连片区域农田水利设施落后面貌,为发展现代农业,机械化耕作营造处优越的基础环境。通过土地流转,培植种粮大户,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截止2016年11月,社区流转土地面积已有5250亩,占农田总面积81%,百亩以上规模种粮专业大户有24家,社区境内无一块抛荒田。农田水利改造后产生了节能节水省工等实质性效果,种粮大户生产成本降低,农户土地流转租金由原先的每亩200-300元上升到每亩600-800元,仅此一项,全社区农户就增加土地租金总收入231万元。
二、整合工业园区,优化产业转型
前些年,由于集体经济困难,原有的村部公房、学校、仓库等集体资产均已先后变卖给私人开办加工厂,还有百余亩闲置土地也以低价租让给私营企业建造成厂房,工业生产管理松散,布局零乱,甚至有几家企业不同程度地造成环境污染。2016年春上,区、街“三会”协同社区深入工业园区联合进行现场调研,共同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先后关停了少华铸造厂、牛脚山采石场、丁家石粉厂和一家垃圾服装拆布厂。通过多方面努力,进一步完善了“荷花工业园”园区基础建设,引进30多家私营小型加工企业在园区落户,2016年社区工业总产值有望达到9300万元,比上年增加16%,税源收入也比上年增长13%,企业共吸纳本社区316位农民务工就业,人均年收入2.6万元。
占地300亩的宝华石材厂已于2014年关闭停产。残留的采石宕口乱石林立,坑深坡陡,植被无存,沙石飞扬,大面积土地资源荒废,场内安全隐患存在,与美丽乡村光景形成反差。为了根治废弃宕口,尽快恢复山体绿化,“三会”协同社区努力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立项,争取到先期渣土回填,项目已于2016年10月启动运作,预计这项变废为宝工程项目可使社区年增收入80万元。
荷花轮窑厂关停以后,原企业厂主转型生产虫草不成功又关闭,又转而生产水泥砖,还利用厂区70亩空闲场地加工石粉,意在自用和外销,噪声和粉尘污染严重,社区严格执行政策法规,强行关停了石粉生产,收回70亩闲置场地,已于2016年11月租借给一家建筑公司,存放物资,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又使社区年增租金收入20万元。
三、整治村庄环境,发展乡村旅游
荷花社区邻近“黄龙岘”、“朱门农家”、“石塘竹海”旅游观光带,尽管本社区也有一些农户打“擦边球”,沿汤铜路两旁开办了20多家“农家乐”饭店,但也只能巧碰巧遇做一些拾遗补缺的过路生意,档次低,规模小,形不成气候。如何寻求互动、互赢的关联点,实现资源共享,错位发展,使乡村旅游成为老区充满活力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就业的重要门路,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社区2016年在村庄整治、美化环境方面加大了投入,做了三件实事:
一是投入450万元完成了新荷路提档升级改造建设项目。该路段长1.5公里,宽6米,新配备一处停车场和花园式休闲广场。二是投入200万元完成了王府建设片村庄美化工程建设项目,1.2公里长的环村道路由原来的3米扩宽到6米,清挖掉村边两处水塘恶臭淤泥,造成休闲垂钓鱼池,靠近鱼池边新建造1600平方米停车场。三是投资150万元,沿村边路旁安装了350盏太阳能路灯。社区内村庄美化、亮化档次明显提升,众多老百姓感慨赞叹社区领导班子真正为群众办了大好事,做了大实事。
近期,荷花社区正着手规划发展以牛迹山、张家坝河流为核心的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带,带动更多农户开办“农家乐”,力求在经济发展和农户增收方面取得新成效。
编 委 会
主 任:张宁生
成 员:徐敦龙 袁文荣 吕连生 王 琪 卢正生 唐忠寿 成维亮 余立堂 陈小冬 张立新
主 编:王群智
编 辑:鲍恩顺
编辑部(“三会”办公室)
地址:南京市成贤街110号
电话:(025)83352449 83351487(传真)
邮编:210018
邮箱:njfp0703@aliyun.com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南京市乡村发展促进会、南京市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南京市扶贫开发基金会
苏ICP备2023055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