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乡村振兴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40828155655.png

未标题-1.jpg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薄弱乡村也美丽    

供稿:本站|发布时间:2017/04/07    

——来自高淳区古柏街道双红村的调查

  双红村,原是高淳区古柏镇的一个行政村。虽距县城不到十公里,但由于以往地处偏僻,道路不畅,自然条件差,进城必须绕道,村民出行不便,增收致富受到影响;村集体经济长期处于薄弱,乡村建设明显滞后。近年,随着区经济开发区的延伸发展,特别是农村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全面小康建设水平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取得了明显成效。2015年该村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26000元,比2008年增长 2.65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14.77万元,比2008年增长3.08倍;所属自然村90%已实现二星以上“康居乡村”建设目标,其中孔杨村自然村已成为省三星“康居乡村”。村集体连续多年被评为区“强基工程”达标村,2014年荣获“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区示范村。”
  一、园区带来村变
  园区是产业集聚中心,也是城乡发展的纽带。这几年,区工业园区的建成与发展,与村庄连成一体,为村提供了四通八达的交通,并与高速公路相连,不仅使村民出行便利了,而且为村带来了条件优越的发展环境。通过园区强村带弱村,即由金陵首富村武家嘴与双红村建立联村党委,利用强村优势,帮助科学规划,开发和新建了“双红新村别墅小区”,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2000多万元。其资金一部分存入了武家嘴村镇合作银行,参与其产业开发,每年为村增收80多万元;另一部分投入兴办民生实事,仅近年新建成面积达 2800多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较好地解决了村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村行政服务中心用房,也为村民和党员提供了良好活动场地。此外,通过园区支持,先后投入近千万元,新建或新铺了长达18公里的村内和自然村道路;进行了墙面立体出新,铺设了排污管道,新建了公厕,实行了户厕改造以及新建垃圾箱,扩大了四旁植树和绿化,实施了亮化工程,坚持和完善了卫生保洁长效管理措施;开展了河塘清淤、二三次改水,新建了停车场、休闲广场等等,使村庄道路变畅、居住环境变靓、便民服务变强,村民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二、商机带动民富
  发展环境的改善和园区企业的发展,双红村近年进入园区企业打工的人越来越多。除在建筑行业打工或自谋职业外,多数青壮年及中老年劳动力进入了园区企业就业,打工收入已成村民增收的主渠道。村区位优势日益彰显,促进了村民返乡创业。曾在县属企业当过工人的陶红头,前几年从县城返乡,在村口创办了一家钢管出租企业,经过近年发展,业务迅速扩大到南京、马鞍山等地,现已成为资产达数千万元的行业骨干企业,不仅自己家业越来越大,而且带动了村上30多名打工者增收致富。目前,村上已有私营企业5家,带动村民打工就业100多人。随着外来打工人员增加,村民住房出租出现火爆,仅孔杨村、骆村、贾郎头等自然村,出租房产的村民达100多户,户年租金收入达万元以上。孔杨村自然村村民刘小清,全家住到新建小区,而将村里200多平方米面积的住房租给了外地农民工,年租金收入超过3万元。房产出租已成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三、资源形成共享
  优化要素配置,促进园区建设,带动强村富民和推动园区产业发展,是实现村园资源共享的重要选择。近年,一方面通过有序流转土地,将其耕地逐步转到园区,为园区依法提供了建设用地;另一方面由园区为村民提供社会保障,使村民生活上有了保证。目前,全村90%的村民已进入社保,享受了农村社保政策,其中约占30%的到龄村民已享受了退休待遇。同时,园区将其闲置土地,返转村民耕作,使之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促进村民增收。现由村民养殖的千亩螃蟹养殖基地,一方面为养殖户和打工村民增加了收入,另一方面又为村集体拓宽了增收渠道。近年还通过对野林村自然村90多户居住分散村民实施拆迁和异地安置,在园区服务中心湖滨居住区为之安排了新居,既节约了土地,又改善了其居住环境,同时又在教育、医疗、城市公交等方面为之提供了更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周边环境和生活方式已悄然发生变化。       

 

(李云 功保 福顺)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南京市乡村发展促进会、南京市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南京市扶贫开发基金会
苏ICP备2023055283号-1

关注


gh_d5bf5e97c38c_25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