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乡村振兴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三会首页
三会概况
文件通知
资讯动态
政策法规
乡村振兴
专项公示
经验交流
爱心企业
牵线搭桥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革命老区
/ 峥嵘岁月
日军在家乡山村的暴行
供稿:本站|发布时间:2017/04/12
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了,可是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至今仍历历在目。我们兄弟俩出生于江宁区汤山街道青林社区刘岗头村,在日本侵华战争中,这个处于宁镇丘陵的小山村,饱受战火,村民被残杀,村庄被焚毁。经查阅资料,走访村民,记下《日军在家乡山村的暴行》,让人们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1937年11月中旬,淞沪会战失利后,国民党中央军66军撤退到汤山地区防守,所辖第159师一个营驻扎刘岗头、沿村。从官兵们的言谈中得知日军将要进攻南京的消息,一时人心惶惶,惊恐万状,并做好“跑反”的准备。1937年12月3日夜,驻扎刘岗头的中央军奉命开到孟塘,扼守大赤堰。部队一走,大批村民开始“跑反”,纷纷躲进上窑湾的大山深处,和龙潭附近的北圩。 日军于1937年12月5日攻占句容后,第16师团即兵分三路,实行中间突破,两翼包抄的战术实施进攻。中路支队由句容沿京杭国道(现宁杭公路)西进,7日晚陷作厂、汤山,8日攻占坟头,9日陷麒麟门。右侧支队是北路支队,早于中路支队向西进攻,5日晚陷固江口,6日晨攻占胄王村、东葛瓂 ,8日攻占棒槌山,9日夜与中路支队合攻占麒麟门。南路支队经句容北于6日夜攻占新塘,旋即转向西南,8日抵孟墓,9日攻占青龙山,9日陷沧波镇。日军北路支队中的第九联队(相当于团,联队长片桐护郎大佐)攻占固江口后,以部分兵力组成搜索队,沿九华山南麓搜索前进,6日上午抵刘岗头。 日军所到之处,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屠杀村民 42人(另有7名国民党驻军),烧毁房屋两百余间。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国恨家仇,永世不忘。 刘岗头村紧邻句容县,是南京的最东边缘。日军南京大屠杀,12月6日在刘岗头揭开了序幕。 一、第一次集中屠杀 1937年12月6日上午(农历冬月初四)上午10时许,一小队日军进入刘岗头村,见到村民,便把他们往起山岗赶(现在青林社区居民委员会附近),当时刘治龙穿着壮丁集训的制服,站在家门前。日军来赶他,他不认识鬼子,还以为是中央军,与之争辩,结果被鬼子用刺刀活活刺死。在村中,刘治佳不愿走,被当场打死,同时被杀的还有7名中央军。刘治光大妈年岁己大,行动不便,惨无人道的日军把她掀进茅坑活活淹死。被赶到起山岗集中的7个人,被陆续枪杀。他们是;李世文(外号老夏)、刘治升、刘治庭、华治正(外号老宰)和嫂嫂陈桂珍,刘治富的女儿刘科芝(外号口水呆子),还有一名要饭的叫花子。 周广礼在被鬼子赶往起山岗的时侯,半路上他见鬼子在杀人,便趁鬼子不备,撒腿向山上跑。日军见他逃走,便举枪射击,周己跑到较远地方,未被击中,日军又跪下持枪射击,击中了周的右肘。周广礼右肘被子弹射穿,流血不止,他顾不得包扎,拼命向山上树丛中跑去,终于躲过一劫,拣回一条命,但手臂受伤,留下终身残疾。 这一天,李世文老婆听说丈夫被打死,悲痛过度在村后跌倒身亡。闻永树的姐姐在“跑反”的路上被日军飞机投的炸弹炸死在孟塘。12月7日,华家根在“跑反”途中的茅塘,被日军杀害。两天中,刘岗头村民被杀13人。 二、放火烧村 鬼子在起山岗杀戮后便进村放火。当时全村60多户,300多人。村民大多盖起了瓦房,个别人家还是厅堂建筑,这在当时的农村算是高等级的,草房仅作为牛房、猪圈等下房使用。村上两家糟坊、三家碾坊全都是瓦房,鸡鸣犬吠,欣欣向荣,大多数村民己过上较为富庶的生活。日军放火烧村,没有人在家,没有人施救。“跑反”的人回家找粮,见到的是整个村庄全被烧毁,瓦砾成堆,残破不堪,60多户人家仅剩4幢较为完整的瓦房。村民返家后,设法砍来杂树和茅草,搭起草棚,暂时栖身,一个颇具规模的村庄变成了棚子村。 三、第二次集中屠杀 日军占领汤山后,在陶庐、大楼和沿村等地驻有日军小分队。 1938年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二)据传日军在葛巷丢失一支步枪,怀疑是周家边或刘岗头的村民偷的,6个鬼子从沿村出发到周家边,把村民赶到村东的卧山上,枪杀了14人,然后闯入刘岗头村。 这天“安民”回家的村民正在刘家鸿家救火,听到周家边传来的枪声,还以为是鬼子打猎取乐,放松了警惕,没有躲避。鬼子进村见许多人聚在一起,面对手无寸铁的村民,疯狂地开枪杀人。这一次鬼子共杀害村民22人,能回忆有名有姓的14人,他们是刘家凤、柏学勇、刘福连、闻永根、闻明才及其母亲、荣禄(外地人)、刘治本、刘治远、刘治若及其母亲、李兴根的爷爷、奶奶、老东(姓王)。 四、奸淫妇女 日军枪杀22名村民后,便奸淫妇女,犯下禽兽不如的罪行。他们奸淫妇女,任意蹂躏,用手抠女人的下身,用穿着皮鞋的双脚在女人肚子上踩……。非但如此,鬼子还强迫村民和妇女发生关系,男人如果不愿,鬼子就拳打脚踢,用枪托猛砸,逼人就范。柏学荣不愿干伤风败俗的事,被鬼子暴打后枪杀。鬼子的禽兽之行,使一些妇女蒙羞终身。 五、姚发炳死里逃生 逃难在北圩的村民过了十来天,口粮紧缺,刘治炳等4人便结伴回家取粮。他们担心走龙潭至汤山的大马路会碰上鬼子,便绕道从龙潭镇东面翻山,经宝华山隆昌寺的山路回家。谁知道到寺庙北面的河冲村时,正巧遇上鬼子。鬼子见人就开枪,当场打死刘治炳(53岁)、姚贵安(46岁)、王义洪(45岁)3人。姚发炳见鬼子开枪,便迅速趴下,一颗飞弹打在他背后,半截嵌进肉里,半截露在外面,还有一颗子弹从后脑勺擦过,血流不止。姚发炳索性趴在地上装死,一动不动。鬼子见他头部满是鲜血,用脚踢踢,没见动弹,以为他已死,没补枪。姚发炳命悬一线,死里逃生,身上留下两处枪疤。 刘治炳是瓦匠,他口袋里装的50块洋钱被鬼子搜走。他老婆见丈夫被杀,钱又被抢,人没了,钱没了,哭的死去活来,因悲伤过度,不久也撒手人寰。当年8月7日(农历七月十二)金常禄兄弟俩,扛木料回家建房,路上遇上鬼子,被拖到大楼附近枪杀。这些集中、随意的杀戮,刘岗头村民被杀害了42人(另有7名中央军)。 六、吴金源虎口脱险 1937年底到1938年初,日军“安民”前后,在沿村驻有一个小分队,他们抓来刘岗头的吴金源(22岁)和刘家松(尚未成人)给他们做饭。吴金源个矮身健,动作灵活,被抓以后,提心吊胆,恐慌万状。他们挑水做饭、忙前忙后,一句话也不敢说。他们每次做好饭,日军害怕饭中有毒,就强迫他俩先吃,吃少了还不行,必须多吃。吴金源感到处境险恶,决心逃生。 沿村地处山岗之上,村上无水源,吃水要到村东山脚下的渗水井去挑,挑水上山吃力费劲。所以有谚语“沿村住的高,媳妇好做水难挑”。这一天,天刚亮,吴金源照例挑副水桶下山,一名鬼子也照旧跟着监视。吴金源到了水井边故意把水荡的哗哗响,趁鬼子不备,纵身跳到水井边的田坎下,猫着腰沿着田坎向山上飞跑。日军见他逃走,急忙举枪射击,无奈田坎较高,人在田坎下,无法看清人影,打了两枪,没有打着。吴金源终于逃脱,算是虎口逃生。 七、最后的疯狂 1945年春夏之交,日军在远东和中国战场上败局己定,但还作垂死挣扎,仍然继续作恶。他们在刘岗头村前村后的岗坡上挖了很多军马掩体和散兵坑。军马掩体高约2米,深约3米,成S或L形。挖成后鬼子便牵着军马跑入掩体,进行练习。散兵坑,多在军马掩体附近,圆形,半人多深。 附近没有战事,日军为何挖工事?而且近几个村只在刘岗头挖?老百姓一无所知。一天,一个在村前施工的日军在午饭后到小学校来玩,他是朝鲜人,汉字写的挺好,汉语说的不行,只能表达出少数词意。他用粉笔在黑板上写着汉字“亚西亚洲,中日战争”。他一面说,一面做手势表示:如果日本一旦战败,日军便要再次屠村,刘岗头的男女老幼一个也逃不掉,这些工事用作最后的挣扎。一个战败的军队,覆灭前还要杀人,其心比虎狼还要歹毒。村民们不幸中的万幸,是还没到日军最后疯狂的那一天,日本天皇宣布了无条件投降。 吴玉门 汤山文化站原站长吴玉忠 江宁区老促会副会长、秘书长
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了,可是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至今仍历历在目。我们兄弟俩出生于江宁区汤山街道青林社区刘岗头村,在日本侵华战争中,这个处于宁镇丘陵的小山村,饱受战火,村民被残杀,村庄被焚毁。经查阅资料,走访村民,记下《日军在家乡山村的暴行》,让人们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1937年11月中旬,淞沪会战失利后,国民党中央军66军撤退到汤山地区防守,所辖第159师一个营驻扎刘岗头、沿村。从官兵们的言谈中得知日军将要进攻南京的消息,一时人心惶惶,惊恐万状,并做好“跑反”的准备。1937年12月3日夜,驻扎刘岗头的中央军奉命开到孟塘,扼守大赤堰。部队一走,大批村民开始“跑反”,纷纷躲进上窑湾的大山深处,和龙潭附近的北圩。 日军于1937年12月5日攻占句容后,第16师团即兵分三路,实行中间突破,两翼包抄的战术实施进攻。中路支队由句容沿京杭国道(现宁杭公路)西进,7日晚陷作厂、汤山,8日攻占坟头,9日陷麒麟门。右侧支队是北路支队,早于中路支队向西进攻,5日晚陷固江口,6日晨攻占胄王村、东葛瓂 ,8日攻占棒槌山,9日夜与中路支队合攻占麒麟门。南路支队经句容北于6日夜攻占新塘,旋即转向西南,8日抵孟墓,9日攻占青龙山,9日陷沧波镇。日军北路支队中的第九联队(相当于团,联队长片桐护郎大佐)攻占固江口后,以部分兵力组成搜索队,沿九华山南麓搜索前进,6日上午抵刘岗头。 日军所到之处,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屠杀村民 42人(另有7名国民党驻军),烧毁房屋两百余间。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国恨家仇,永世不忘。 刘岗头村紧邻句容县,是南京的最东边缘。日军南京大屠杀,12月6日在刘岗头揭开了序幕。 一、第一次集中屠杀 1937年12月6日上午(农历冬月初四)上午10时许,一小队日军进入刘岗头村,见到村民,便把他们往起山岗赶(现在青林社区居民委员会附近),当时刘治龙穿着壮丁集训的制服,站在家门前。日军来赶他,他不认识鬼子,还以为是中央军,与之争辩,结果被鬼子用刺刀活活刺死。在村中,刘治佳不愿走,被当场打死,同时被杀的还有7名中央军。刘治光大妈年岁己大,行动不便,惨无人道的日军把她掀进茅坑活活淹死。被赶到起山岗集中的7个人,被陆续枪杀。他们是;李世文(外号老夏)、刘治升、刘治庭、华治正(外号老宰)和嫂嫂陈桂珍,刘治富的女儿刘科芝(外号口水呆子),还有一名要饭的叫花子。 周广礼在被鬼子赶往起山岗的时侯,半路上他见鬼子在杀人,便趁鬼子不备,撒腿向山上跑。日军见他逃走,便举枪射击,周己跑到较远地方,未被击中,日军又跪下持枪射击,击中了周的右肘。周广礼右肘被子弹射穿,流血不止,他顾不得包扎,拼命向山上树丛中跑去,终于躲过一劫,拣回一条命,但手臂受伤,留下终身残疾。 这一天,李世文老婆听说丈夫被打死,悲痛过度在村后跌倒身亡。闻永树的姐姐在“跑反”的路上被日军飞机投的炸弹炸死在孟塘。12月7日,华家根在“跑反”途中的茅塘,被日军杀害。两天中,刘岗头村民被杀13人。 二、放火烧村 鬼子在起山岗杀戮后便进村放火。当时全村60多户,300多人。村民大多盖起了瓦房,个别人家还是厅堂建筑,这在当时的农村算是高等级的,草房仅作为牛房、猪圈等下房使用。村上两家糟坊、三家碾坊全都是瓦房,鸡鸣犬吠,欣欣向荣,大多数村民己过上较为富庶的生活。日军放火烧村,没有人在家,没有人施救。“跑反”的人回家找粮,见到的是整个村庄全被烧毁,瓦砾成堆,残破不堪,60多户人家仅剩4幢较为完整的瓦房。村民返家后,设法砍来杂树和茅草,搭起草棚,暂时栖身,一个颇具规模的村庄变成了棚子村。 三、第二次集中屠杀 日军占领汤山后,在陶庐、大楼和沿村等地驻有日军小分队。 1938年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二)据传日军在葛巷丢失一支步枪,怀疑是周家边或刘岗头的村民偷的,6个鬼子从沿村出发到周家边,把村民赶到村东的卧山上,枪杀了14人,然后闯入刘岗头村。 这天“安民”回家的村民正在刘家鸿家救火,听到周家边传来的枪声,还以为是鬼子打猎取乐,放松了警惕,没有躲避。鬼子进村见许多人聚在一起,面对手无寸铁的村民,疯狂地开枪杀人。这一次鬼子共杀害村民22人,能回忆有名有姓的14人,他们是刘家凤、柏学勇、刘福连、闻永根、闻明才及其母亲、荣禄(外地人)、刘治本、刘治远、刘治若及其母亲、李兴根的爷爷、奶奶、老东(姓王)。 四、奸淫妇女 日军枪杀22名村民后,便奸淫妇女,犯下禽兽不如的罪行。他们奸淫妇女,任意蹂躏,用手抠女人的下身,用穿着皮鞋的双脚在女人肚子上踩……。非但如此,鬼子还强迫村民和妇女发生关系,男人如果不愿,鬼子就拳打脚踢,用枪托猛砸,逼人就范。柏学荣不愿干伤风败俗的事,被鬼子暴打后枪杀。鬼子的禽兽之行,使一些妇女蒙羞终身。 五、姚发炳死里逃生 逃难在北圩的村民过了十来天,口粮紧缺,刘治炳等4人便结伴回家取粮。他们担心走龙潭至汤山的大马路会碰上鬼子,便绕道从龙潭镇东面翻山,经宝华山隆昌寺的山路回家。谁知道到寺庙北面的河冲村时,正巧遇上鬼子。鬼子见人就开枪,当场打死刘治炳(53岁)、姚贵安(46岁)、王义洪(45岁)3人。姚发炳见鬼子开枪,便迅速趴下,一颗飞弹打在他背后,半截嵌进肉里,半截露在外面,还有一颗子弹从后脑勺擦过,血流不止。姚发炳索性趴在地上装死,一动不动。鬼子见他头部满是鲜血,用脚踢踢,没见动弹,以为他已死,没补枪。姚发炳命悬一线,死里逃生,身上留下两处枪疤。 刘治炳是瓦匠,他口袋里装的50块洋钱被鬼子搜走。他老婆见丈夫被杀,钱又被抢,人没了,钱没了,哭的死去活来,因悲伤过度,不久也撒手人寰。当年8月7日(农历七月十二)金常禄兄弟俩,扛木料回家建房,路上遇上鬼子,被拖到大楼附近枪杀。这些集中、随意的杀戮,刘岗头村民被杀害了42人(另有7名中央军)。 六、吴金源虎口脱险 1937年底到1938年初,日军“安民”前后,在沿村驻有一个小分队,他们抓来刘岗头的吴金源(22岁)和刘家松(尚未成人)给他们做饭。吴金源个矮身健,动作灵活,被抓以后,提心吊胆,恐慌万状。他们挑水做饭、忙前忙后,一句话也不敢说。他们每次做好饭,日军害怕饭中有毒,就强迫他俩先吃,吃少了还不行,必须多吃。吴金源感到处境险恶,决心逃生。 沿村地处山岗之上,村上无水源,吃水要到村东山脚下的渗水井去挑,挑水上山吃力费劲。所以有谚语“沿村住的高,媳妇好做水难挑”。这一天,天刚亮,吴金源照例挑副水桶下山,一名鬼子也照旧跟着监视。吴金源到了水井边故意把水荡的哗哗响,趁鬼子不备,纵身跳到水井边的田坎下,猫着腰沿着田坎向山上飞跑。日军见他逃走,急忙举枪射击,无奈田坎较高,人在田坎下,无法看清人影,打了两枪,没有打着。吴金源终于逃脱,算是虎口逃生。 七、最后的疯狂 1945年春夏之交,日军在远东和中国战场上败局己定,但还作垂死挣扎,仍然继续作恶。他们在刘岗头村前村后的岗坡上挖了很多军马掩体和散兵坑。军马掩体高约2米,深约3米,成S或L形。挖成后鬼子便牵着军马跑入掩体,进行练习。散兵坑,多在军马掩体附近,圆形,半人多深。 附近没有战事,日军为何挖工事?而且近几个村只在刘岗头挖?老百姓一无所知。一天,一个在村前施工的日军在午饭后到小学校来玩,他是朝鲜人,汉字写的挺好,汉语说的不行,只能表达出少数词意。他用粉笔在黑板上写着汉字“亚西亚洲,中日战争”。他一面说,一面做手势表示:如果日本一旦战败,日军便要再次屠村,刘岗头的男女老幼一个也逃不掉,这些工事用作最后的挣扎。一个战败的军队,覆灭前还要杀人,其心比虎狼还要歹毒。村民们不幸中的万幸,是还没到日军最后疯狂的那一天,日本天皇宣布了无条件投降。
吴玉门 汤山文化站原站长吴玉忠 江宁区老促会副会长、秘书长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南京市乡村发展促进会、南京市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南京市扶贫开发基金会苏ICP备2023055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