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乡村振兴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40828155655.png

未标题-1.jpg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江宁老区抗日英烈事迹    

供稿:本站|发布时间:2017/04/12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谨怀高山仰之、英雄敬之的心情,重温历史,缅怀先烈,追忆浴血奋战在江宁大地上的抗日英雄事迹,激励江宁人民共同创造美好未来。现选编部分烈士事迹,以寄托哀思,愿抗日英雄与山河常在,与日月同辉。

  70年来,江宁巨变,昔日积贫积弱的乡村已变迁为都市新区。当我们为赶上“好年头”感到幸运时,当我们为过上“好日子”而感到幸福时,曾记否“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让我们牢记历史,铭记英雄,踏着烈士的足迹,为构建中国梦、江宁梦不屈不挠,奋力前行。

舍家救国——邓仲铭

  邓仲铭,原名邓振询,又名重民。1904年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一户贫苦农家。

  邓仲铭同志1927年参加当地农民运动,1928年春,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邓仲铭同志是兴国县暴动领导人之一,曾任兴国县总工会委员长,江西省工委委员长。1933年出席“五一”中华全国手工业工人代表大会,当选为全国手工业工会委员长。1934年1月,出席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主席团成员之一,并被选为苏维埃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兼劳动部部长。同年10月,随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出发,任第五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劳动部部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受党派遣回江西,参加领导集中、整编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的任务。随后任江西省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1939年1月,调任中共皖南特委书记。1940年3月,调到苏南,任中共苏皖区党委书记。1942年7月转任中共苏皖区党委副书记。1943年3月,兼任苏南区行政公署副主任。

  1943年7月,邓仲铭同志率新四军第六师十六旅四十六团赴江宁、当涂、溧水地区指导对敌工作。8月3日,部队宿营于江宁县禄口乡冯潭庄时,因遭遇敌情,在转移途中渡秦淮河时,不幸牺牲于高桥渡口。

  江宁县政府曾书挽联,寄托哀思:

  为国为民为人类,牺牲奋斗,廿载艰辛如一日,

  治党治国治工运,精心摩划,万千人民失良师。

  邓仲铭烈士最初被安葬在龙都乡。1944年冬迁葬于周岗乡绿杨村附近的猴山。1958年3月,又迁葬于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1981年8月,江宁县人民政府在邓仲铭殉难处竖碑1座,上刻“邓仲铭同志殉难处”及碑文,同时在该处秦淮河上建“重民桥”1座。1983年3月,中共江宁县委、江宁县人民政府为纪念邓仲铭烈士牺牲40周年,在江宁东山城区县委、县政府对面东南竹山北麓修建纪念亭,同年7月竣工。以后每年的清明节期间,江宁区(县)都要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和中小学生祭扫陵墓,敬献花篮,以表对邓仲铭烈士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英名永存——张耀华

  张耀华(1818-1944),江苏苏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43年前,张耀华原系误入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的一个下阶军官,在一次单独行动时,巧遇新四军,后随回根据地,被分配到茅山工作一段时间,再由茅山来江宁,在赤山区公所任教育股长、军事股长等职。

  1944年4月6日,赤山区长金昔明、军事股长张耀华率领区大队及县短枪班部分战士20余人,在索墅以南、湖熟以东的胡村宿营。由于叛徒告密,次日下午一时许,驻湖熟日军警备队20余人带领汪伪警卫师七、八十人突然包围了胡村。当哨兵发现时,敌人立即开枪。金昔明和张耀华立即组织部队转移。张耀华同志因眼睛高度近视,行动不便,在清溪乡突围中被敌人射中牺牲,时年仅26岁。

  解放后,江宁县人民政府为纪念张耀华烈士,将清溪乡命名为耀华乡,后又为耀华大队、耀华行政村、耀华社区,可谓烈士虽故,英名永存。

血洒故土——刘鹤亭

  刘鹤亭(1909-1940),原名刘显厚,江苏江宁湖熟镇龙都乡南窑村人。1939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9月,刘鹤亭经皖南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训练后回到江宁,遵江溧句县委指示组建了江、溧、句边区抗日自卫大队,刘鹤亭任大队长,王久征任副大队长,谢英武任指导员。自卫队员都来自郭庄、三岔、土桥、龙都等乡的农民群众,并按上列地区分设4个分队,每个分队约有20-30人,但枪支严重缺乏。自卫大队成立后,经常活动于土桥、周岗、龙都及江、溧、句边区。先后镇压了龙都封建刀会22分会会长、土匪周家庆、汉奸张荣根等7人,并几次袭击了溧水乌山的恶霸张满的伪乡自卫队,予以重创。1939年12月20日,县抗日自卫大队配合新四军四团一部与敌伪60余人遭遇,激战3小时,致敌伤16人,抗日自卫大队无一伤亡。

  1940年3月17日下午,刘鹤亭仅带赖班长、文书许进玉、侦察员朱身林等几名同志,于下午3点在焦村开乡保长会议时。被周岗圩若城村的伪保长、地主朱身连和8个化了妆的顽匪偷袭,匪徒打死站岗的赖班长,打伤文书许进玉。刘鹤亭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被捕,身受凌辱拷打仍英勇不屈。敌人抢走了他身上仅有的一支钢笔和一点钱,凶残地将刘鹤亭杀害于淮河边的龙王庙河滩上,时年33岁。事后,战士们和当地群众一道将刘鹤亭的遗体运回,安葬在故土龙都南窑河堤上。1978年,江宁县人民政府将刘鹤亭烈士遗骨迁葬于龙都烈士墓。

抗日区长——邰贤聚

  邰贤聚(1906-1942),江苏江宁土桥镇上合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任抗日民主协会“地步哨”总指挥。次年负责税收工作,除在解放区征税外,还经常冒险深入敌占区向富商豪绅宣讲民族大义和抗日民主政府的税收政策,动员他们积极纳税,一致抗日,为抗日筹集经费。1942年1月,索墅区政府成立,邰贤聚任区长。7月,索墅区并入索北区,邰贤聚担任索北区区长。他积极发展壮大地方武装,领导开展抗日斗争和瓦解敌伪军工作。当时驻汤山的伪军排长李勇较有爱国倾向,邰贤聚先找李的熟人去争取,后又亲自去对李交待党的政策,分析利害关系,指明前途,终于促使李勇率部携械投诚,并反戈给汤山的驻敌以沉痛打击。1942年8月,邰贤聚在上峰乡中茅山庙召开会议,由于汉奸告密,遭汤山驻敌袭击。他为掩护战友转移,奋勇抗敌,不幸被敌包围壮烈牺牲。

                         抗日大队长——王齐贤

  王齐贤(1900-1942),原名王贞富,江苏江宁周岗镇绿杨村人。1937年底江宁被日本侵略军占领,王齐贤创建刀会,逐渐发展为有枪支弹药的抗日护村武装。1938年秋,新四军到达周岗圩,王齐贤在新四军领导下组建抗日自卫团开展抗日斗争。193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江溧句抗日自卫队大队长、县警卫连连长、龙都区区长等职。1941年“皖南事变”后,敌伪顽进一步合流,日本侵略军增设据点,驻守伪军,大举“清乡”、“扫荡”。王齐贤紧跟县领导转入青龙山等地打游击,并多次配合主力部队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同年10月,伪警卫师1个连严密控制龙都地区,妄图封锁南北交通,分割我军抗日活动。王齐贤率警卫连配合新四军四十六团1个连,以短枪班20余人趁天黑围攻龙都敌据点,县警卫连班长李修文用身体堵住敌人疯狂扫射的机枪壮烈牺牲,主力部队乘势冲进敌据点,击毙和生俘全连伪军。1个月后,敌人不甘心失败,又派1个连伪军在龙都挖壕沟、筑碉堡、拉铁丝网,妄图卷土重来。王齐贤带领县警卫连配合主力部队重返龙都“拔钉子”,用火攻烧毁敌碉堡,经过3小时激战,全歼敌伪军1个连,活捉伪军自卫团团长,从此,日伪军再不敢来龙都立足逞凶。1942年3月30日,龙都区长王齐贤随县长强博等数十人在龙都开会,夜宿邹家边村,次日凌晨,由于敌特告密遭驻秣陵的大批日伪军包围,酿成“邹家事件”。王齐贤沉着应战,组织突围,不幸在过沟时中弹落水壮烈牺牲。                          

周旋抗敌——陶家齐

  陶家齐(1890-1943),江苏江宁湖熟镇人,1932年参加十九路军抗日时,耳朵被日本侵略军的炮弹震聋,遂有“陶聋子”之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陶家齐由新四军第一支队傅秋涛副司令员秘密委任情报主任。1940年5月的一天,陶家齐探知驻湖熟的日本侵略军要“扫荡”,他立即密报新四军。新四军二支队副司令员廖海涛率部队在赤山附近伏击,计击毙敌百余人,缴获许多枪支弹药和1门九二式步兵炮,随即将大炮机件卸下,由陶家齐秘密理藏。后日伪军悬赏追查大炮下落,并在赤山一带搜捕。次年1月26日,慈山台伪自卫团团长徐茂龙抓走陶家齐。后陶家齐通过安清帮头目宋汉文才得保释。1941年3月敌人要在赤山附近的渡桂成立伪自卫团,要陶家齐任团长。新四军领导认为渡桂是交通要道,且利于获取敌人情报,便动员他名义上是伪自卫团长,实则为新四军做抗日工作,陶家齐组建渡桂伪自卫团,派其子陶和庆当联络员,直接与江宁县地下党组织夏定才秘密联系。陶家齐在与敌伪顽三方面的斗争中,为抗日斗争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42年6月,新四军领导钟国楚、黄玉庭在龙都会见陶家齐,改任他为江宁县抗日民主政府赤山区区长。从此,陶家齐以公开的身份积极开展抗日斗争工作。驻湖熟的日伪军对他恨之入骨,企图杀害他。1943年9月14日晚,陶家齐秘密回到林家庄家中为小儿子做周岁,不慎被汉奸告密,夫妻二人被敌逮捕,在湖熟城岗头惨遭杀害。

 


(江宁区“两会”刘广亮供稿)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南京市乡村发展促进会、南京市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南京市扶贫开发基金会
苏ICP备2023055283号-1

关注


gh_d5bf5e97c38c_25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