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乡村振兴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三会首页
三会概况
文件通知
资讯动态
政策法规
乡村振兴
专项公示
经验交流
爱心企业
牵线搭桥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革命老区
/ 峥嵘岁月
苏南反顽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
供稿:本站|发布时间:2017/04/12
溧水在抗战的各个时期,都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抗战初期,溧水是新四军最早到达的地区之一。抗战中期,溧水是苏南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成为领导苏南人民抗日的指挥中心。溧水大地是陈毅、粟裕、谭震林、邓子恢、张鼎臣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江渭清、谭启龙、王必成、李坚真(女)、钟期光、章蕴(女)、邓仲铭、傅秋涛、罗忠毅、廖海涛、陶勇、欧阳惠林等苏皖区党委、新四军十六旅领导同志生活、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是新四军战士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战场;是共产党新四军的优秀干部刘一鸿、周志远、汤万益、唐昆元、文有武、邹毅、杨希、任重等许多革命先烈长眠的地方。在溧水人民革命斗争的壮丽画卷上,英雄们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 苏南反顽战役,发生在1943年4月12日至15日,是震惊苏南敌后,关系能否坚持苏南抗日阵地的一次重大战役。当时,国民党顽固派调集了12个团15000多人的兵力,与日军达成默契,东西夹击,大举进攻驻在溧水境内的苏南党政军首脑机关和新四军十六旅及抗大九分校,妄图扼杀抗日根据地,使“皖南事变”在溧水重演。新四军为了顾全大局,多次据理正告,并一再忍让,希望国民党顽固派停止进攻,共赴国难,抗击日寇。但顽固派一意孤行,置之不理。我军5000余名指战员被迫奋起自卫反击,同来犯顽军在芝山、铜山、观山、回峰山等6个阵地上浴血奋战三天三夜,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在这次战役中,我军亦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伤亡358人,其中壮烈牺牲的有179人。 建造苏南反顽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既是纪念的标志,更是历史的象征。苏南反顽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建造在当年主战场之一的白马乡回峰山北麓,占地8300平方米,背依青山环抱,面向开阔田野,松柏葱郁,巍峨壮观。由溧水县建筑设计室设计,白马乡建筑公司施工,1985年5月动工,同年10月建成。根据山麓地形,主要建筑分为3级,由碑楼、碑亭、纪念塔3个部分组成。第一级,在下面部分建造一座宽19米的碑楼。正中匾额“浩气长存”为著名书法家尉天池书写。第二级,在中间部分建造一座碑亭。竖立1 块由苏州负责加工的长3米、高2 米的花岗岩石碑,刻有原新四军16旅旅长王必成写的碑文。匾额“功垂千秋”为著名书法家肖娴书写。第三级,在上面部分建造一座纪念塔。纪念塔正面镶刻着原苏皖区党委书记、新四军16旅政委江渭清的题字:苏南反顽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 苏南反顽战役由新四军16旅和抗大九分校参战,为此将221个台阶,自下而上分为4级、9级、16级、46级、47级、48级、51级,象征参战的新四军、抗大九分校、十六旅、46团、47团、48团、51团。纪念塔的塔高为16.9米,亦象征十六旅和抗大九分校。 苏南反顽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建立10多年来,全国及全省各地已有数万干群和师生到此缅怀和瞻仰,在此举行入党、入团、入伍仪式,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1996年,中共溧水县委在此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在省、市委的关心支持下,又在此建立了苏南反顽战役纪念馆。 (溧水区老促会供稿)
溧水在抗战的各个时期,都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抗战初期,溧水是新四军最早到达的地区之一。抗战中期,溧水是苏南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成为领导苏南人民抗日的指挥中心。溧水大地是陈毅、粟裕、谭震林、邓子恢、张鼎臣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江渭清、谭启龙、王必成、李坚真(女)、钟期光、章蕴(女)、邓仲铭、傅秋涛、罗忠毅、廖海涛、陶勇、欧阳惠林等苏皖区党委、新四军十六旅领导同志生活、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是新四军战士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战场;是共产党新四军的优秀干部刘一鸿、周志远、汤万益、唐昆元、文有武、邹毅、杨希、任重等许多革命先烈长眠的地方。在溧水人民革命斗争的壮丽画卷上,英雄们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 苏南反顽战役,发生在1943年4月12日至15日,是震惊苏南敌后,关系能否坚持苏南抗日阵地的一次重大战役。当时,国民党顽固派调集了12个团15000多人的兵力,与日军达成默契,东西夹击,大举进攻驻在溧水境内的苏南党政军首脑机关和新四军十六旅及抗大九分校,妄图扼杀抗日根据地,使“皖南事变”在溧水重演。新四军为了顾全大局,多次据理正告,并一再忍让,希望国民党顽固派停止进攻,共赴国难,抗击日寇。但顽固派一意孤行,置之不理。我军5000余名指战员被迫奋起自卫反击,同来犯顽军在芝山、铜山、观山、回峰山等6个阵地上浴血奋战三天三夜,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在这次战役中,我军亦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伤亡358人,其中壮烈牺牲的有179人。 建造苏南反顽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既是纪念的标志,更是历史的象征。苏南反顽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建造在当年主战场之一的白马乡回峰山北麓,占地8300平方米,背依青山环抱,面向开阔田野,松柏葱郁,巍峨壮观。由溧水县建筑设计室设计,白马乡建筑公司施工,1985年5月动工,同年10月建成。根据山麓地形,主要建筑分为3级,由碑楼、碑亭、纪念塔3个部分组成。第一级,在下面部分建造一座宽19米的碑楼。正中匾额“浩气长存”为著名书法家尉天池书写。第二级,在中间部分建造一座碑亭。竖立1 块由苏州负责加工的长3米、高2 米的花岗岩石碑,刻有原新四军16旅旅长王必成写的碑文。匾额“功垂千秋”为著名书法家肖娴书写。第三级,在上面部分建造一座纪念塔。纪念塔正面镶刻着原苏皖区党委书记、新四军16旅政委江渭清的题字:苏南反顽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 苏南反顽战役由新四军16旅和抗大九分校参战,为此将221个台阶,自下而上分为4级、9级、16级、46级、47级、48级、51级,象征参战的新四军、抗大九分校、十六旅、46团、47团、48团、51团。纪念塔的塔高为16.9米,亦象征十六旅和抗大九分校。 苏南反顽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建立10多年来,全国及全省各地已有数万干群和师生到此缅怀和瞻仰,在此举行入党、入团、入伍仪式,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1996年,中共溧水县委在此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在省、市委的关心支持下,又在此建立了苏南反顽战役纪念馆。
(溧水区老促会供稿)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南京市乡村发展促进会、南京市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南京市扶贫开发基金会苏ICP备2023055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