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乡村振兴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三会首页
三会概况
文件通知
资讯动态
政策法规
乡村振兴
专项公示
经验交流
爱心企业
牵线搭桥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革命老区
/ 人物风采
四措并举增强老区发展新活力
供稿:本站|发布时间:2017/04/12
浦口区桥林街道是革命老区。近年来,桥林街道人民秉承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创业、不甘人后”精神,全力加快桥林新一轮科学发展,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步。 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筑牢老区发展之基。近年来,桥林街道始终坚持以工业发展为引领,坚持大上项目与上大项目并重,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并举,重点扶持和开放引进并抓,以特色构筑园区,以园区吸纳项目,以项目形成产业,以产业创造效益,形成“产业聚集、企业集群、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工作格局。园区高规划、大投入的建设其规模已被南京市确立为市级重点工业园区,一批批高新企业纷纷入驻,一些产品市场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如香港独资企业东爵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在工业园区内占地面积5.3万平方米,主要产品硅橡胶、混炼胶和绝缘胶占据国内市场30%份额,去年实现产值6亿元,增加值为1.2亿元。目前硅橡胶及其制品所形成的产业链,产值可达20亿元,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硅橡胶及其制品基地。同时,园区内特色产业金属制造业中的南京长江给排水管道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已形成了南京长江制管有限公司、南京长江欧利得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等10多家产业链规模企业,有的正在规划和建设之中,全部投产后每年产值可达50亿元。 近年来桥林街道党工委又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凭借6.5公里长江深水岸线优良资源,挖掘“滨江经济”,规划了“港口+物流园区+临港工业”的产业布局发展模式,使桥林成为一个新生代港口产业区和全市首屈一指物流集散中心。目前已规划的七坝港49个泊位里,属于万吨级泊位达3个,货运年吞吐量达1000万吨,直接与宁波港、上海港对接并进而转运至世界各大港口。 扮靓城乡,打造魅力桥林。近年来,桥林街道在建设优美乡村工作中,结合实际实施了投资环境、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一起打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时收获,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去年结合实际引导农民大力实施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和家园清洁。先后投入1000万元完成了15条河道和10个村(居)133面的河塘清淤;对119个村庄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完成改厕856户,新建村级公厕23座,实现了卫生户厕、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90%以上;投入850万元对桥林集镇大道两侧的房屋外立面进行了出新改造,改善了环境,提升了形象,达到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协调融合。同时组建了一支街村(社区)两级管理的专业保洁队伍,全面推行“组保洁、村收集、街运转、区处理”的垃圾清洁模式,实现了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规划实施了3个村全市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大力开展了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以休闲和观光为主要特色的“农家乐”旅游越来越受到城里人的青睐。 重视民生,建设和谐桥林。近年来,桥林街道始终坚持“以创业促就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返乡创业”,仅去年一年,从全国各地返乡回来的务工人员达400人,他们利用在外面学到的技术、经验和挣到的钱在全街道创办了各种类型、不同规模的饭店、服装店、修理部等企业,实行自主创业,全街道达150个,带动了农民就业为2000多人,实现产值计2.5亿元,有效地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近年来,还通过为有志创业的人员提供更好的创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更多的投资少、见效快、门槛低的创业项目等措施,每年都会涌现出一批小老板。去年桥林街道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38万元和27500元。同时,进一步健全了以社会保险、城乡低保、福利救济和慈善援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了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社会立体保障网,使全街道养老保险覆盖率、养老保障率分别达到98%和95%、合作医疗参与率达98%以上。 富而求美,构建文明桥林。在围绕精神文明创建,提升村民素质,构建文明桥林过程中,以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励人。近年来,狠抓悠久文化的挖掘,调动桥林当地有关学者和邀请市区有关专家,通过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著名诗人对桥林山、水和物产等方面的吟颂,整理300余首诗编撰出了《诗咏桥林》,作为乡土教材发放到全街道中小学师生手中,使广大师生深受教育。同时,从近现代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对桥林贡献来搜集整理,编撰出《桥林教育》,让全街道人民了解了桥林“今日笙歌处,当年血染红”的历史,从而激励爱国、爱家乡热情。此外,从桥林的美食文化挖掘整理,展现桥林物产丰富、特色明显的食文化,调动全街道老百姓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光添彩。在通过悠久历史文化激励过程中,还注重以典型宣传引导人,运用“张思德式的好职工”刘宏林事迹的宣传、引导,在全街道营造了学习典型,争当先进的氛围,使全街道先后涌现出了一批创业奔小康,共奔富裕路;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孝敬公婆建和睦等不同类型先进典型,有力地推动了桥林精神文明创建;使文明之风、和谐之风、纯朴民风在全街道荡漾,使老区发展不断绽放奇葩。 (浦口区“三会”、桥林街道扶贫分会)
浦口区桥林街道是革命老区。近年来,桥林街道人民秉承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创业、不甘人后”精神,全力加快桥林新一轮科学发展,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步。 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筑牢老区发展之基。近年来,桥林街道始终坚持以工业发展为引领,坚持大上项目与上大项目并重,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并举,重点扶持和开放引进并抓,以特色构筑园区,以园区吸纳项目,以项目形成产业,以产业创造效益,形成“产业聚集、企业集群、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工作格局。园区高规划、大投入的建设其规模已被南京市确立为市级重点工业园区,一批批高新企业纷纷入驻,一些产品市场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如香港独资企业东爵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在工业园区内占地面积5.3万平方米,主要产品硅橡胶、混炼胶和绝缘胶占据国内市场30%份额,去年实现产值6亿元,增加值为1.2亿元。目前硅橡胶及其制品所形成的产业链,产值可达20亿元,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硅橡胶及其制品基地。同时,园区内特色产业金属制造业中的南京长江给排水管道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已形成了南京长江制管有限公司、南京长江欧利得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等10多家产业链规模企业,有的正在规划和建设之中,全部投产后每年产值可达50亿元。 近年来桥林街道党工委又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凭借6.5公里长江深水岸线优良资源,挖掘“滨江经济”,规划了“港口+物流园区+临港工业”的产业布局发展模式,使桥林成为一个新生代港口产业区和全市首屈一指物流集散中心。目前已规划的七坝港49个泊位里,属于万吨级泊位达3个,货运年吞吐量达1000万吨,直接与宁波港、上海港对接并进而转运至世界各大港口。 扮靓城乡,打造魅力桥林。近年来,桥林街道在建设优美乡村工作中,结合实际实施了投资环境、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一起打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时收获,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去年结合实际引导农民大力实施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和家园清洁。先后投入1000万元完成了15条河道和10个村(居)133面的河塘清淤;对119个村庄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完成改厕856户,新建村级公厕23座,实现了卫生户厕、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90%以上;投入850万元对桥林集镇大道两侧的房屋外立面进行了出新改造,改善了环境,提升了形象,达到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协调融合。同时组建了一支街村(社区)两级管理的专业保洁队伍,全面推行“组保洁、村收集、街运转、区处理”的垃圾清洁模式,实现了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规划实施了3个村全市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大力开展了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以休闲和观光为主要特色的“农家乐”旅游越来越受到城里人的青睐。 重视民生,建设和谐桥林。近年来,桥林街道始终坚持“以创业促就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返乡创业”,仅去年一年,从全国各地返乡回来的务工人员达400人,他们利用在外面学到的技术、经验和挣到的钱在全街道创办了各种类型、不同规模的饭店、服装店、修理部等企业,实行自主创业,全街道达150个,带动了农民就业为2000多人,实现产值计2.5亿元,有效地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近年来,还通过为有志创业的人员提供更好的创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更多的投资少、见效快、门槛低的创业项目等措施,每年都会涌现出一批小老板。去年桥林街道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38万元和27500元。同时,进一步健全了以社会保险、城乡低保、福利救济和慈善援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了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社会立体保障网,使全街道养老保险覆盖率、养老保障率分别达到98%和95%、合作医疗参与率达98%以上。 富而求美,构建文明桥林。在围绕精神文明创建,提升村民素质,构建文明桥林过程中,以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励人。近年来,狠抓悠久文化的挖掘,调动桥林当地有关学者和邀请市区有关专家,通过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著名诗人对桥林山、水和物产等方面的吟颂,整理300余首诗编撰出了《诗咏桥林》,作为乡土教材发放到全街道中小学师生手中,使广大师生深受教育。同时,从近现代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对桥林贡献来搜集整理,编撰出《桥林教育》,让全街道人民了解了桥林“今日笙歌处,当年血染红”的历史,从而激励爱国、爱家乡热情。此外,从桥林的美食文化挖掘整理,展现桥林物产丰富、特色明显的食文化,调动全街道老百姓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光添彩。在通过悠久历史文化激励过程中,还注重以典型宣传引导人,运用“张思德式的好职工”刘宏林事迹的宣传、引导,在全街道营造了学习典型,争当先进的氛围,使全街道先后涌现出了一批创业奔小康,共奔富裕路;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孝敬公婆建和睦等不同类型先进典型,有力地推动了桥林精神文明创建;使文明之风、和谐之风、纯朴民风在全街道荡漾,使老区发展不断绽放奇葩。
(浦口区“三会”、桥林街道扶贫分会)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南京市乡村发展促进会、南京市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南京市扶贫开发基金会苏ICP备2023055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