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乡村振兴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三会首页
三会概况
文件通知
资讯动态
政策法规
乡村振兴
专项公示
经验交流
爱心企业
牵线搭桥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革命老区
/ 人物风采
老区青龙龙腾飞
供稿:本站|发布时间:2017/04/12
斗转星移,七十多年过去了,江宁淳化这片土地上,曾经燃烧着抗日的烽火,侵染着无数烈士的鲜血;如今,邓仲铭,邰贤聚等一大批先烈静静地躺在竹山,土桥,龙都等烈士陵园里,他们的英灵见证了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老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忆往昔 峥嵘岁月稠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日军铁蹄践踏中国,中国人民饱受日军侵略之苦,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奋起抗日,江宁境内,抗日烽火愈燃愈烈。江宁淳化地处青龙山脉,地形多变,山势险要,是新四军开辟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也是江溧句县委和江宁县抗日民主政府主要活动的地区之一。革命老区军民积极投身抗日,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打击改造敌伪 1942年10月间,县警卫连与县政府及青龙区大队,得到当地民兵的紧密配合,在土桥到淳化的公路线上的七里岗,伏击了由土桥出来的伪军40多人,活捉了伪军营长和10多名士兵。王一凡县长亲自找伪营长谈话教育,并将缴获他的短枪归还,放他归营,要求不得再给日伪卖命,并要暗中协助抗日队伍,自此以后,敌人少数兵力再也不敢在公路上单独行动了。 铲除汉奸敌特 1942年夏,县警卫连在天宝山下处死了带领汤山、句容日伪军抓捕我方周喆同志的女特务;秋天在淳化到湖熟的公路上活捉了密告我方干部邰贤聚的叛逃者;冬季处死了日军指挥官冈本一雄在袜陵关的爪牙耿玉林。1943年4月,苏南反顽斗争胜利以后,国民党派遣5个老牌特务,由一个交通员带路过境江宁县时,全部被俘。此时,汉奸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国民党特务也无法在江宁存身立足。看今朝 旧貌变新颜 新中国成立后,淳化和全国一样,百业待兴,淳化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当年高昂的革命斗志,投身到了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日新月异。改革开放的号角,揭开了全面发展的崭新篇章,取得了惊人的新成就,从一个区域见证了伟大祖国改革开放的辉煌。 青龙龙腾飞 淳化街道青龙村,作为南京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令人刮目相看。青龙村(社区)位于淳化街道东北面,因毗邻青龙山脉而得名,面积10.08平方公里,辖14个自然村,1084户、3400多人。近年来,青龙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突破口,始终坚持把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培育乡风文明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方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一个生机勃勃,特色鲜明的新青龙呈现在世人面前。 1.社区经济不断壮大,综合实力稳居全区前列 2014年,社区全年三业总产值6亿元,村级可支配收入1400多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22078元;同比增长8﹪,社区先后获得了江苏省文明标兵村、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康居示范村等多个荣誉称号,连续8届获得南京市综合实力百强村称号,2014年成功创建了江苏省文明村标兵。 最近几年,社区领导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规划,盘活资源,制定中长期发展蓝图,把村中可用土地划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千亩经济板块区,即东面千亩茶园区,南面千亩瓜果蔬菜区,西面千亩风景林观光区,北面千亩工业集中区,中心千亩休闲农业旅游区。其中,社区工业园区有友西科技、龙冠、金东亚等32家民营企业落户,主要从事生物技术、现代办公器材的研发与生产,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目前,五个千亩经济板块内的主产业已初具规模。社区的发展紧紧围绕五个千亩经济板块产业链的规划,以保护资源、重视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为思路,通过农地调整,建设用地空间整合,进一步科学合理节约用地,优化社区产业结构,不断推进社区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和现代化,工业发展集中化和多元化,促使社区整体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2.居民生活口咬甘蔗上台阶——节节甜、步步高 居民群众常用新旧对比的方法,抒发喜悦之情。民谚道: 旧时衣 “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现如今 穿衣讲时尚,冬天讲保暖,夏天讲凉爽。 旧时食 “糠菜半年粮”,“一吸一条沟,一吹三重浪”;现如今 无荤不吃饭,荤素搭配讲健康。 旧时住 “低头进低头出”, “抬头碰到梁,甩手打倒墙”,“风扫地,月点灯”;现如今 居住有楼房,配套厨卫和厅房。 旧时行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出门是地杠,行走11路”;现如今 出门小轿车,远行高铁或飞机。 旧时学 “村上无状元,高小称先生”;现如今 老年上大学,村村有本科。 旧时医 “小病不讲,大病靠养,烧香拜佛求菩萨”;现如今 村有卫生室,集镇有医院,平时有体检,病时有医保。 旧时寿 “人生七十古来稀”,“荒山荒地乱坟岗”;现如今 人生七十正当年,耄耋老人不稀奇。 3.政治建设全面进步,文明新风进村入户 在紧抓经济发展不放松的同时,青龙村不忘政治精神文明建设,按照乡风文明素质美的要求,大力培育社区生态文化。健身广场、休闲乐园、居民学校、文体活动室等各类文化休闲活动设施就在居民身边,随时了满足社区居民健身锻炼,学习休闲的需要。2014年又推出了“青龙杯”戏曲文化节活动,与社区延续了27年的“青龙老人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将社区生态文化活动推向了高潮,居民兴趣浓,参与率极高。社区特别重视青少年的培养,制定了详细的学生奖励政策,奖励考取各类高校的学子六千到一万元不等;最近十几年来,每年都有学生考入本科院校就读,其中,考取包括清华在内研究生的已超过20人,去年,东龙村学子缪其松成为社区第一个在读的生物科技博士生。社区连续10年组织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媳”、“好邻里”等文明创建评选表彰活动,有力促进了居民自觉维护村庄文明新形象,邻里互助、家庭和睦的文明和谐的风气的形成。 眼下,整个社区全部实现了道路网络化、硬质化,各居民点之间道路四通八达,总里程达48公里;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定人、定时清运,全部实行了无害化处理;辖区内的青龙景业绿化风景林、青龙采摘百果园、鑫淼龙锦园,双休日吸引着城里及周边的市民前来观光休闲;社区道路两旁与房前屋后郁郁葱葱,鸟语花香,人居环境清新怡人,已经成为南京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今天的青龙社区,正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数景、一村多业”的要求,特色发展,全面实现了“道路网络化、农业生态化、村庄绿色化、环境整洁化、生活舒适化、服务社会化、村风文明化”,青龙取得的成就,是整个江宁革命老区腾飞发展的一个缩影。淳化,这片曾经激荡着抗日烽火的土地,书写了一页页抗日辉煌历史,留下一个个激励后人的抗日故事;今天的淳化人民,意气风发,开拓创新,续写着新时代发展的新篇章。 (吕洪俊)
斗转星移,七十多年过去了,江宁淳化这片土地上,曾经燃烧着抗日的烽火,侵染着无数烈士的鲜血;如今,邓仲铭,邰贤聚等一大批先烈静静地躺在竹山,土桥,龙都等烈士陵园里,他们的英灵见证了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老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忆往昔 峥嵘岁月稠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日军铁蹄践踏中国,中国人民饱受日军侵略之苦,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奋起抗日,江宁境内,抗日烽火愈燃愈烈。江宁淳化地处青龙山脉,地形多变,山势险要,是新四军开辟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也是江溧句县委和江宁县抗日民主政府主要活动的地区之一。革命老区军民积极投身抗日,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打击改造敌伪 1942年10月间,县警卫连与县政府及青龙区大队,得到当地民兵的紧密配合,在土桥到淳化的公路线上的七里岗,伏击了由土桥出来的伪军40多人,活捉了伪军营长和10多名士兵。王一凡县长亲自找伪营长谈话教育,并将缴获他的短枪归还,放他归营,要求不得再给日伪卖命,并要暗中协助抗日队伍,自此以后,敌人少数兵力再也不敢在公路上单独行动了。 铲除汉奸敌特 1942年夏,县警卫连在天宝山下处死了带领汤山、句容日伪军抓捕我方周喆同志的女特务;秋天在淳化到湖熟的公路上活捉了密告我方干部邰贤聚的叛逃者;冬季处死了日军指挥官冈本一雄在袜陵关的爪牙耿玉林。1943年4月,苏南反顽斗争胜利以后,国民党派遣5个老牌特务,由一个交通员带路过境江宁县时,全部被俘。此时,汉奸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国民党特务也无法在江宁存身立足。看今朝 旧貌变新颜 新中国成立后,淳化和全国一样,百业待兴,淳化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当年高昂的革命斗志,投身到了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日新月异。改革开放的号角,揭开了全面发展的崭新篇章,取得了惊人的新成就,从一个区域见证了伟大祖国改革开放的辉煌。 青龙龙腾飞 淳化街道青龙村,作为南京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令人刮目相看。青龙村(社区)位于淳化街道东北面,因毗邻青龙山脉而得名,面积10.08平方公里,辖14个自然村,1084户、3400多人。近年来,青龙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突破口,始终坚持把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培育乡风文明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方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一个生机勃勃,特色鲜明的新青龙呈现在世人面前。 1.社区经济不断壮大,综合实力稳居全区前列 2014年,社区全年三业总产值6亿元,村级可支配收入1400多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22078元;同比增长8﹪,社区先后获得了江苏省文明标兵村、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康居示范村等多个荣誉称号,连续8届获得南京市综合实力百强村称号,2014年成功创建了江苏省文明村标兵。 最近几年,社区领导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规划,盘活资源,制定中长期发展蓝图,把村中可用土地划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千亩经济板块区,即东面千亩茶园区,南面千亩瓜果蔬菜区,西面千亩风景林观光区,北面千亩工业集中区,中心千亩休闲农业旅游区。其中,社区工业园区有友西科技、龙冠、金东亚等32家民营企业落户,主要从事生物技术、现代办公器材的研发与生产,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目前,五个千亩经济板块内的主产业已初具规模。社区的发展紧紧围绕五个千亩经济板块产业链的规划,以保护资源、重视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为思路,通过农地调整,建设用地空间整合,进一步科学合理节约用地,优化社区产业结构,不断推进社区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和现代化,工业发展集中化和多元化,促使社区整体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2.居民生活口咬甘蔗上台阶——节节甜、步步高 居民群众常用新旧对比的方法,抒发喜悦之情。民谚道: 旧时衣 “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现如今 穿衣讲时尚,冬天讲保暖,夏天讲凉爽。 旧时食 “糠菜半年粮”,“一吸一条沟,一吹三重浪”;现如今 无荤不吃饭,荤素搭配讲健康。 旧时住 “低头进低头出”, “抬头碰到梁,甩手打倒墙”,“风扫地,月点灯”;现如今 居住有楼房,配套厨卫和厅房。 旧时行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出门是地杠,行走11路”;现如今 出门小轿车,远行高铁或飞机。 旧时学 “村上无状元,高小称先生”;现如今 老年上大学,村村有本科。 旧时医 “小病不讲,大病靠养,烧香拜佛求菩萨”;现如今 村有卫生室,集镇有医院,平时有体检,病时有医保。 旧时寿 “人生七十古来稀”,“荒山荒地乱坟岗”;现如今 人生七十正当年,耄耋老人不稀奇。 3.政治建设全面进步,文明新风进村入户 在紧抓经济发展不放松的同时,青龙村不忘政治精神文明建设,按照乡风文明素质美的要求,大力培育社区生态文化。健身广场、休闲乐园、居民学校、文体活动室等各类文化休闲活动设施就在居民身边,随时了满足社区居民健身锻炼,学习休闲的需要。2014年又推出了“青龙杯”戏曲文化节活动,与社区延续了27年的“青龙老人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将社区生态文化活动推向了高潮,居民兴趣浓,参与率极高。社区特别重视青少年的培养,制定了详细的学生奖励政策,奖励考取各类高校的学子六千到一万元不等;最近十几年来,每年都有学生考入本科院校就读,其中,考取包括清华在内研究生的已超过20人,去年,东龙村学子缪其松成为社区第一个在读的生物科技博士生。社区连续10年组织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媳”、“好邻里”等文明创建评选表彰活动,有力促进了居民自觉维护村庄文明新形象,邻里互助、家庭和睦的文明和谐的风气的形成。 眼下,整个社区全部实现了道路网络化、硬质化,各居民点之间道路四通八达,总里程达48公里;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定人、定时清运,全部实行了无害化处理;辖区内的青龙景业绿化风景林、青龙采摘百果园、鑫淼龙锦园,双休日吸引着城里及周边的市民前来观光休闲;社区道路两旁与房前屋后郁郁葱葱,鸟语花香,人居环境清新怡人,已经成为南京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今天的青龙社区,正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数景、一村多业”的要求,特色发展,全面实现了“道路网络化、农业生态化、村庄绿色化、环境整洁化、生活舒适化、服务社会化、村风文明化”,青龙取得的成就,是整个江宁革命老区腾飞发展的一个缩影。淳化,这片曾经激荡着抗日烽火的土地,书写了一页页抗日辉煌历史,留下一个个激励后人的抗日故事;今天的淳化人民,意气风发,开拓创新,续写着新时代发展的新篇章。
(吕洪俊)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南京市乡村发展促进会、南京市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南京市扶贫开发基金会苏ICP备2023055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