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乡村振兴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40828155655.png

未标题-1.jpg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奋力前行中的高淳    

供稿:本站|发布时间:2021/07/16    

    地处江苏省西南部的高淳,早在1933年,月亮湖地区(今阳江镇西莲村)创建第一个党支部。1938年6月,陈毅奉命率新四军一支队东征首站经高淳,点燃抗日斗争烽火,并赋诗《东征初抵高淳》。之后县城及周边建立党组织,1943年建立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形成“西舍(今桠溪街道跃进村)红色堡垒”,成为苏南抗日根据地中心,成千上万优秀儿女投入抗日洪流。在这块红色土地上,曾经留下许多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足迹和生动故事,也书写了人民群众勇于牺牲、英勇奋斗的光辉诗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和新时代,高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发扬和践行“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以井岗山精神为内核的老区精神,逐步将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县改变成一个“富裕、文明、美丽”的新高淳。

  

一、  农业,实现“靠天吃饭”向现代农业转变

新中国刚建立,人民翻了身。但由于灾害较多,农业还是靠天吃饭。因为地处苏皖交界水阳江下游的高淳,东部丘陵、西部水网圩区均为太湖水系与水阳江、青弋江、长江水系分水岭、交汇地,也是皖南山洪泄入长江的走廊。历史上洪涝频繁,既造成境内重灾,又对东部下游地区构成威胁。为挡住“三江水”,确保苏锡常,早期在东坝、下坝先后筑封水坝。建国之初,党和政府组织人力物力进行设施加固、改造,且每到汛期,指派重兵把守,重点加强守护,确保下游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当出现严重干旱年份,下游渴望用水,高淳又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组织3万多民工,吃住在工地,开挖运河和疏浚河道,新建茅东闸、合作开挖茅东引河以及兴建船闸等,保防洪需要,保河道畅通引水至下游,满足补水灌溉需要。近年,还根据国家防总水阳江流域治理要求,集中人力、物力对高淳一侧水碧桥至大花滩段沿线农房搬迁,数公里圩堤内移新建,为行洪、确保该段苏皖两岸圩堤安全和区域农业丰收增加保障。既守护一方平安,又确保风调雨顺。

高淳历史上水利基础差、投入欠账多。数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重点支持,高淳人民以团结协作、合力拼搏精神,集中相应人力、物力,组织加固圩堤土方,推进排灌设施建设,改善农业耕作条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一线主要圩堤220多公里,建成标准圩堤的达150公里,占圩堤总长的69.44%,且98.6公里圩堤建有不同标准的块石护坡。西部圩区圩堤高程普遍增高到14.5-15米,比原来提高4.5-5米,面宽增加到10米,主要堤段建有两级平台。还陆续兴建、改造一批水闸、涵洞,配套新建抽水机站以及淳东、蛇山翻水站,重建杨家湾水利枢纽,开挖石固河,建设高标准农田和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实现了“百年一遇”洪水挡得住,日雨200毫米两天排出不内涝,百日无雨保灌溉历史性目标。2016年,区域遭遇历史罕见的梅雨量、皖南山洪下泄倒灌,固城湖水位超历史,高达13.26米,仍保持“一圩不破、一堤不决”记录,成功抵御历史特大洪水,农业喜获丰收。

进入新世纪,党和政府强农富农惠农政策支持,加快了以设施农业、装备农业、智慧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了现代农业科技、现代耕作方式、优良品种、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和普及。永胜圩片区打造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龙墩湖等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胥河、和睦涧、秋亚等一批省市优质粮油生产基地,也形成淳青绿茶、游子山早园竹以及“青松固城湖螃蟹“等一批特色农业与优质高效主导产业。东坝谷田坊家庭农场,依托农业科技和全程推进机械耕作,种植的4000多亩优质稻米、2600多亩低脂菜油,深受市场青睐,效益持续提升。青松水产专业合作社依托蟹苗培育、螃蟹养殖、公司营销基本现代化,实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融合发展,效益比常规经营增长。率先牵头成立跨地区专业合作联社,推行螃蟹养殖与经营,种苗培育与销售,养殖技术研究推广与系列配套服务并举,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速。高淳农业开始走上现代化路子。

二、农民,实现温饱生活向全面小康跨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中央的重大部署,也是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奋斗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上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由党和政府支持,抓住城市开放之机,依托南京建筑市场,组织农村能工巧匠进城做工,引领农民转移就业,参与城市建设,拓展致富门路,带动农村一批建筑专业村和建筑强镇发展,高淳成为江苏省“建筑之乡”。2020年实现年施工总产值465亿元,带动5.6万人从业,年缴纳地方税收9亿元。改革开放大潮也带动高淳钢质水运船迅速发展,高峰期达千艘,单艘动力最大吨位万吨以上,带动了一批水运专业村、专业户发展致富。“金陵首富村”武家嘴,原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小渔村,全村200多户、近千人。通过发展造船、水运,富了村民,强了集体,由村办起了教育,异地兴建了农业产业园、老年公寓,还在县城新建了农民别墅区、酒店等,成就了村民小康梦想。持续20多年、以螃蟹养殖为重点的水产业发展,更带动农民走上致富快车道。放养面积高达30多万亩,其中螃蟹养殖面积稳定在20多万亩。以中华绒鳌蟹为优良品种的“固城湖螃螃蟹”产业链强劲,带动10万人从业增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淳抓住南京的重点扶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高标准推进工业园区规划完善与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吸纳省内外、境外资金投入,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经济加速发展,逐步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为重点的主导产业。医疗器械产业列入全部医药产业地标行动计划,成为省医疗器械产业南京产学研协调创新基地。区经济开发区列入江苏省级经济开发区。全区拥有175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的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纳税分别占到全区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纳税的80%、66.86%和73.59%。工业园区吸纳3万多人就业,还带动街区市政与域内公共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成就了村民全面小康。 

为补民生短板,近年教育投入的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扩量推进,新区金陵汇淳学校、北部新城初中等多所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先后新建,促进了中小学校合理布局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车的全覆盖,缓解了农村孩子“上学难”。区人民医院新建并完成异地整体搬迁,对区中医院实施新建、改造、调整,街镇卫生院和社区(村)标准卫生室建设提升,医疗卫生设施完善,缓解了村民“看病难”。境内道路双高路、双望路改造,跨境公路芜太公路高淳段、圩区西部干线公路以及永成路和固城湖大桥新建、黄花路改造,全区100多个行政村“农村四好路” 实现村村通,镇村农村公交线路全面开通,缓解了村民“出行难”。在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实施部门挂、项目扶、政策兜底等办法,为上万户,16000多人建档立卡低收入贫困户和60多个经薄村(欠发达村)实现脱贫摘帽,携手步入小康。

 

三、农村,实现“脏乱差”向“都市后花园”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近年按照中央和省市要求,推进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规划的实施,为加快村庄环境整治,着力改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和集中统一处理,改建新建农村公厕,进行塘口清淤和污水处理集中排放,硬化村内道路,实行村庄环境绿化美化亮化,发挥了关键作用。全区218个自然村创成美丽乡村示范村和宜居村、30个自然村创成市级以上水美乡村。高标准规划整理、高起点建设打造东坝小茅山脚、垄上、大仁凹等12个自然村并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漆桥茅山村片区打造成市级特色田园综合体,产业特色与乡村美景交织,特色田园生机更显,成了集“民宿经济、美丽家园、绿色田园”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打卡地。全域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农村生活污水冶理示范区、省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试点区。都市后花园效应凸现。

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和全域乡村旅游推进,高淳东部中国首家“国际慢城”——桠溪“国际慢城”,经过规划、多年精心打造境内瑶池山庄、桥李梨园、荆山竹海、南城遗址、红色西舍以及吕家油菜花园、大山农家乐与石墙围民宿等多个生态景区、文化遗存,吸引城里众多游客慕名而至,前来观光旅游。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产业、美丽乡村建设力度,将慢城连线逐步延深到三条垄田园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淳青生态观光茶旅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以及中西部游子山国家森林公园、漆桥古村落、古镇高淳老街以及水天相连、景色别致的水慢城,慢城效应全域覆盖。实施“退圩还湖”工程、新建花山跨湖大桥、打造环湖风光带,加速湖滨新区建设,全域美景、全域乡村旅游的新格局逐步形成。

发展长三角经济带及打造南京都市圈战略实施,为高淳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近年抓住区域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政策支持契机,实现高淳至南京快速通道、城际轻轨迅速建成并开通运行,芜太高速公路全线开通,宁宣高速公路建设,宁宣黄高速铁路即将开建,高淳东部国家通用机场获批筹建,芜申运河(高淳段)整治、提升等发展规划,在高淳历史上实现许多“零”的突破,更为交通设施相对落后的高淳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带”“宁杭生态经济带”“宁宣黄成长带”发展,构建和成为南京新副城,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劲动力。近年南京高等职业教育高淳大学城的建成、使用,高淳特色产业的标志性工程“中国螃蟹城”的建成并发挥作用,以健康休闲产业为主导的雅园开发,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以及滨湖新城板块形成,更显示出现代交通与都市后花园的魅力,为高淳经济腾飞、增加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可喜成果。

这一切都是党的英明领导的结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实施的结果,是人民群众在党的光辉照耀下不懈奋斗的结果。进入新发展阶段,高淳人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要求 ,正在为实施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发展目标,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前行。

执笔:南京市高淳区扶贫三会李云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南京市乡村发展促进会、南京市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南京市扶贫开发基金会
苏ICP备2023055283号-1

关注


gh_d5bf5e97c38c_25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