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乡村振兴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40828155655.png

未标题-1.jpg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红色李巷铺展溧水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新画卷    

供稿:本站|发布时间:2021/07/16    

1.jpg



    李巷位于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南部丘陵山区的石头寨社区,距南京城区约60公里。李巷属茅山革命老区,这里红色资源丰富,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村内共有住户263户,812人。2020年,全社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80元,较上年增长约16%,并且连续4年实现涨幅10%以上;村集体稳定性收入224.93万元,较上年增长22%,较2015年增长4倍。李巷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要高出社区农民均收的约10%。

李巷人传承红色基因,发扬老区人民不屈不挠的执着精神,用勤劳和智慧,建立和依靠黑莓、蓝莓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依托红色旅游业,农旅融合发展,实现了美丽幸福家园的新梦想,走出了产业富民强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做精做优两莓产业,实现脱贫致富梦想

2.jpg

李巷村以丘陵岗坡地形为主,有着丰富的山水资源,“三山一水六分田”的资源禀赋,造就了阡陌纵横、田园牧歌的秀美风光。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中科院江苏植物所专家的指导下,引种黑莓、蓝莓,寻找发家致富之路。“两莓”种出来了,然而,由于地处偏僻,加上产品收购加工企业少,市场销售不畅,卖果难卖果贱,果农积极性挫伤,但是,农民没有更好的出路,外出务工也不是长久之计,他们坚信土地资源是生存之本,勤劳是发家之源。几经起伏,随着本区果品加工业的兴起和市场开拓,两莓产业日趋红火和稳定,村里通过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取得无公害“两莓”产地及产品认证证书,黑莓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李巷村所属的石头寨社区被誉为全国黑莓“第一村”,蓝莓“第一村”。全社区现有百亩以上规模种植企业20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9家,家庭农场15家。2019年蓝莓总产量2200吨、黑莓总产量1500多吨,“两莓”产业产值达6000多万元。农民的希望之果、脱贫致富之果变为了现实。李巷所在的石头寨社区,现有黑莓1900亩、蓝莓5300亩,家家种两莓、户户卖金果,“两莓”基地成为产业发展的基础。 

产业稳定发展为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和果农增收致富奔小康提供有力保障。收获季节,满岗遍野的两莓挂枝头、繁忙采收的果农乐心头,交相辉映。2017年,李巷所在的石头寨社区,顺利摘掉了南京市“经济薄弱村”帽子;2018年,54户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全部实现脱贫。

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红色资源赋能振兴


3.jpg

李巷及所在的社区人,依靠“两莓”绿色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小康梦,但他们没有居安。近年来,他们借助红色旅游主题村、美丽乡村建设及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机遇,紧扣“两莓”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和红色教育产业,实现产旅融合发展,走出产业富民强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4.jpg

一是以节庆活动为抓手,聚集人气繁荣乡村。 李巷以“红土地·蓝精灵”为主题,连续多次举办白马李巷蓝莓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举办“中国·蓝莓科技文化论坛”,增设娱乐休闲、餐饮和互动体验等服务设施,村民开办的15家农家乐、5家民宿、27家商铺生意兴隆,有效带动“两莓”鲜果、“两莓”原液、干红等系列产品以及其他农副产品的销售。

村里产业兴、人气旺了,外出打工的村民也纷纷回乡,在家门口就业或创业。困难家庭在村内也找到了工作机会。“一开始的十来年,蓝莓主要卖给批发商,每斤价格只有10元左右。”蓝莓种植大户王昌米说,随着“红色李巷”名气不断扩大,来李巷的游客越来越多,通过采摘销售,蓝莓的附加值成倍提升,品质好的蓝莓可以卖到100元/斤。今年53岁的周双林,土生土长的李巷人,经营着李巷规模最大的一家饭店。村里6家饭店,5家是李巷村民自己开的。周双林还请了5名年过半百的村里乡亲帮忙。红色李巷及美丽乡村打造开村以来,他的饭店生意越来越好,最多的一天营业额超过2万元。

李巷村民李普伢和葛翠英夫妻俩,以前在距离李巷七八公里外的白马镇上务农,收入不稳定,家庭经济困难。红色李巷开村后,夫妇俩的生活出现转机,村里安排李普伢从事保洁工作,每月收入超过2000元,葛翠英在物业公司上班,负责种菜,每月固定工资2100元,一家人很快脱贫,安居乐业。

二是以智慧农业为引领,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借助白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农业高新技术力量,李巷邀请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江苏省植物所等农业高校院所的专家教授,进行生产技术和管理指导。依托石头寨电商服务点,帮助农户搭上电商快车,成功创建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5.jpg

    三是以红色文化为灵魂,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李巷近年来共复建李家祠堂历史建筑1处,修复新四军领导人旧居5处。以红色街区为基础,不断拓展红色教育和文创活动,引入了李巷抗战收藏馆、苏南新四军廉政教育馆、团史馆等教育场所、李巷红色餐厅、李巷照相馆、溧水礼物店等红色文创教育产品和李巷豆腐坊、老李匠理发店、袁六顺非遗工作室等乡村文化内容,极大丰富了红色李巷内涵。红色李巷累计接待游客近60万人次,红色教育培训开班超过500批次,累计培训约30000人次,现场教学讲解达4000余批次,实现旅游产值超1000万元。

5.jpg

李巷村先后获评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南京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南京十大红色文化地标、南京市廉政教育示范基地、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富民创业示范村(社区)等20余项国家及省市区荣誉。

    四是以红色旅游为基础,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涵盖石头寨村、曹家桥村、芳山林场,以及晶桥镇部分区域,共36平方公里的美丽乡村,新建游客服务中心、白马自行车公园、乡居精品酒店、自然学校、石寨文创园,大力发展黑莓、蓝莓产业,推动现代农业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红色旅游、蓝色农业、橙色运动、绿色深氧等板块;建设红色教育基地,新建红色教育培训中心,开展红色文化体验式培训,打造南京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现场实践基地。通过配套建设,红色李巷也因此获得中国美丽乡村百家范例等荣誉。

6.jpg

晚饭后习惯散步的任生伢每天都在感受村里的变化——道路平坦,夜晚路灯亮如白昼,公共空间干净整洁,家家户户的院子打理得像花园,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任生伢说,以前村民回来没事就喜欢打麻将,现在大家都要勤劳致富。当了40多年小学老师的任生伢,如今成了村民讲解员,为游客讲述李巷的蝶变故事。

今日的李巷,景美境幽;今日的李巷,百姓安康;今日的李巷,拥抱创新——这是秀美的李巷。今日的李巷,村美人和。一座座农宅,青砖乌瓦;一条条石径,蜿蜒曲折,呈现出典型的江南山野乡居美景。当年那个偏僻的穷村,蝶变成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

生态美、产业兴、人气旺……如今的李巷村,已成为溧水老区贯彻落实生态创新发展、全力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板。在这里,传统产业创新发展付诸实践,绿色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时尚,红色之旅收获精神洗礼,群众百姓生活富足变成现实。红色李巷绘就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已经展现人们眼前。促进红色文化与其他业态、产品的融合,提升红色旅游综合吸引力,李巷走在探索前列。溧水老区正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119公里全域旅游一级环线和186公里全域旅游二级环线全面贯通,串联起区内旅游资源,而其中红色资源是重中之重,李巷“走红”,正是以红色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执笔:南京市溧水区扶贫三会 贾生华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南京市乡村发展促进会、南京市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南京市扶贫开发基金会
苏ICP备2023055283号-1

关注


gh_d5bf5e97c38c_25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