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乡村振兴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40828155655.png

未标题-1.jpg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奋斗的足迹 辉煌的成就——江宁革命老区革命、建设、发展历史回眸    

供稿:本站|发布时间:2021/07/16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回望历史,这是我们党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在一百年的艰苦奋斗中,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伟大历史,铸就了伟大精神,形成了宝贵经验。一百年来,江宁革命老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老区人民不懈努力、持续奋斗,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合力绘就了一幅幅沧海变桑田、旧貌换新颜的壮美画卷。

雄关漫道真如铁

江宁人民有着爱国主义和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在近现代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伟大业绩,写下了光辉的历史篇章。清道光年间,时任两广总督的爱国将领邓廷桢(江宁麒麟人),全力支持林则徐查禁消毁鸦片,并多次击退英舰进犯。清咸丰年间,江宁有大批城乡民众参加太平军,投身反清斗争。清宣统三年(1911),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中,江宁籍的华金元成为黄花岗72名烈士之一。在辛亥革命斗争中,湖熟镇的李应彪,继承其父太平军战士李长林的遗愿,参加新军九镇秣陵关起义,在光复南京攻打天堡城的战斗中,尽管腹部中弹,仍盘肠坚持战斗,直到壮烈牺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一批秘密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在江宁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革命种子。国民革命失败后,江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开展英勇顽强的斗争。1929年以后,中共南京市委在郊县开展党的活动,组织地下党员“兵暴”,准备建立革命根据地。1931年,江宁周岗的魏今非(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到佘建乡中下小学,以教书为掩护,发展党员,并成立了江宁第一个中共地下支部。
    抗日战争时期,江宁是新四军江南抗日根据地之一。陈毅、粟裕、谭震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领导开展抗日斗争,许多江宁优秀儿女为驱逐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不少地方村民自发组织自卫武装,与小股下乡扰民的日军拼杀。如周岗圩农民自发成立“绿阳抗日联合会”,横溪群众自发组织“横溪青年抗日服务队”等。江宁人民在新四军先遣支队领导下,袭敌营、拔据点、反“扫荡”、除汉奸,开展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江宁军民对敌作战1000余次,毙俘日伪军1万余人。与此同时,抗日军民也付出了沉重代价,新四军指战员和地方武装、民兵1000多名英烈血洒江宁、为国捐躯。
    解放战争中,横山、江宁两县分别成立武工队,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开展敌后武装斗争。江宁地区有2000多名子弟参军,转战南北,为国立下战功。为支援人民解放军作战,江宁人民为渡江南下的解放军筹集大米229万公斤、柴草250万公斤,动用民船190只、汽车20辆、骡马车60辆运送柴草等物资。这些都为迎接江宁解放、揭开历史新的一页,做出了积极贡献。

                    敢教日月换新天
    自1949年4月24日,江宁解放到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这一时期,江宁革命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经历了充满艰难曲折和极不平凡的历史发展时期,走过了近30年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江宁老区按照中央确定的方针,开展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和“三反”、“五反”运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通过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发展互助组和减轻税负、发展农贷,努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通过组织复工复业,整顿和改造私营工商业,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建立国营经济,逐步恢复发展工商业,实现了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1953年初,江宁老区大张旗鼓地宣传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县委领导老区人民一方面开始开展有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另一方面积极稳妥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江宁革命老区呈现出百废俱兴、蒸蒸日上的景象,各条战线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也是开始全面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道路的时期。这十年中,县委领导江宁老区人民积极探索、艰苦创业,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粮食产量、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较快,文教卫生、交通邮电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也取得较大发展。老区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部分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一大批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骨干力量,也是在这一时期培养造就而成。在此时期,江宁老区人民在艰难、曲折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显著成绩和成功经验,也产生过严重失误和深刻教训。
    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江宁老区在“左”的错误影响下,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正常的社会秩序、工作秩序、学习生活秩序受到很大影响,人们的思想空前混乱,党的建设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破坏。但江宁老区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在极其困难的条体下,排除干扰、顶住压力,用不同方式与“左”的错误作斗争,坚持抓工农业生产,在逆境中仍保持了国民经济一定的发展建设。“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老区通过整党整风,调整各级领导班子,逐步平反冤假错案,并在经济领域和各项社会事业中开始拨乱反正,采取措施发展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贫穷落后的面貌初步得到改变。
春风又绿江南岸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以来“左”的错误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结束了各项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突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江宁革命老区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全面落实党的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和统战政策,对“文化大革命”中及以前的冤假错案平反昭雪;实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转变,由此拉开了老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序幕。以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显著特征的一系列农村改革成为这一时期最鲜明的印记。1982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纲领,江宁老区紧紧围绕经济建没这个中心,继续清除“左”的错误和影响,逐步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开放,大力推动社会与文化事业发展,各项建设取得新进展。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传统观念,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随着《决定》的贯彻,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但也出现了经济过热、经济秩序混乱、价格“闯关”不成功等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1988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在提出把改革的重点放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来。江宁老区全面贯彻《决定》精种,不断深化经济体制和各项社会事业改革,切实加快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正轨,改革开发不断走向深入,为此后的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的持续、高速、健康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国际风云急剧变幻的影响,出现了个别人对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道路缺乏信心、产生怀疑的情况。邓小平于1992年初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回答了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驱散了人们思想上的迷雾。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进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代建设的新时期。江宁老区学习贯彻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企业所有制与经营机制改革,推进各项配套改革,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在县财政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抢抓机遇自筹资金启动建设了江宁开发区、民营科技园,打造乡镇工业园区,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主动融入南京主城区,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兴工强农”的发展战略。这一时期,江宁老区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城市化、现代化水平得到提升。
    根据中共十六大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江宁撤县设区形成的新优势,江宁区委以“建设高科技花园城市、打造江苏知识创新基地”为目标,确立并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通过调整行政区划,编制东山新市区总体规划,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城市规划引领作用。通过实施旧城改造,加强城市管理,推进“绿色江宁”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通过推动园区带镇,创建全国生态区,启动建设滨江开发区、汤山新城,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通过完善城乡公共设施,实施“长江水”全覆盖、“川气东送”,利用地铁一号线南延、南京南站、农村水泥路“村村通”等工程,进一步拓展城市功能。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古老的江宁老区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围绕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战略部署和省、市委“两个率先”的决策要求,江宁老区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抓手,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加快率先发展步伐,塑造和谐发展特色,开创了更好更快发展的崭新局面。通过五年奋斗,于2007年底提前实现了全面小康目标,并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

                    直挂云帆济沧海
   
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江宁老区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取得新成绩。这一时期,江宁老区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重大突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实力持续跃升;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主动承接国家、省、市赋予的改革试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形成一批制度性成果;对外开放优势不断扩大,外贸出口保持平稳增长,开发园区提档升级;城乡统筹迈出坚实步伐,品质新城、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全域旅游成为全国示范;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全国首批生态文明示范区;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化水平大幅提升,一批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和低收入农户实现脱贫。
   “十三五”期间,江宁老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造性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部署,对标先进学赶超,创新实干谋跨越,主要经济指标取得新突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人均GDP超过18.3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总量位居全省区县第二,工业经济规模突破3000亿元大关,挂牌上市企业总数达66家。在经济实力持续壮大的同时,还先后创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全国首批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区、国家首批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等品牌,建成钱家渡等1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以及黄龙岘等17个全国最美乡村,营商环境位居长三角地区县域第三、全省第一,夺得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区“三连冠”。江宁开发区在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实力评选中排名第六。
    围绕市委、市政府“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城市愿景,江宁区委、区政府提出建设“创新名城核心区、美丽古都典范区”的定位,奋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新城区。在创新名城核心区建设上,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1400家,知识产权影响力位居全国区县第三位,列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双创”示范基地。陆续引进格力空调、中汽创智等一批百亿级旗舰项目,累计建设55个重大产业项目,中兴通讯、LG化学电池、上汽大通等350个项目竣工投产。在美丽古都典范区建设上,以空前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超前拆除长江岸线所有“散乱污”企业和相关码头,滨江秀林“一洲两岸”美轮美奂,秦淮河生态景观示范段成为“美丽客厅”。先后建成牛首山、星影街区、矿坑公园等一批新型休旅空间,汤山度假区在全国国家级度假区中蝉联第一,全区五年累计接待游客1.65亿人次,“来江宁织造幸福”休旅品牌和经验在全国推广。

自1996年江宁革命老区开发促进会成立以来,不忘初心、创新发展,加强组织建设,弘扬老区精神,为扶贫助困、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10年11月被评为全国先进老促会。2020年,南京市江宁区老区开发促进会事迹入选《全国老促会群英谱》会编。2019年12月,荣获全省2019年“99公益日”扶贫募捐先进集体。2020年4月,获省“2020年度社会慈善公募业绩”特等奖;7月,全国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江苏卷)编纂工作又获全省特等奖。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展望未来,江宁革命老区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以“争当南京表率、争做江苏示范、走在全国前列”的雄浑气魄,以“创新名城核心区、美丽古都典范区”的使命担当,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区”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行,为江宁这片红色的土地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执笔:南京市江宁区扶贫三会刘春宝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南京市乡村发展促进会、南京市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南京市扶贫开发基金会
苏ICP备2023055283号-1

关注


gh_d5bf5e97c38c_25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