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乡村振兴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三会首页
三会概况
文件通知
资讯动态
政策法规
乡村振兴
专项公示
经验交流
爱心企业
牵线搭桥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乡村振兴
/ 产业帮扶
以产业协会为龙头开展真扶贫、扶真贫
供稿:本站|发布时间:2017/04/07
浦口区星甸街道后圩村与安徽全椒县一河之隔,是一个偏僻的圩区行政村,全村土地面积7730亩,667户、2366人口。该村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势低洼,水害严重,多年来粮食产量低下且不稳,正常年景每年全村的排涝电费达20—30万元,无形增加了农业成本,加重了农民负担。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农民早日脱贫致富,街道党工委、政府下大气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对该村实施大面积土地综合治理改造,三年来共投资800万元,开挖出精养水面5000多亩用于发展螃蟹养殖,使往日的荒水、凹地,变成了路通达、渠畅通、池成方、树成行的5000多亩螃蟹养殖基地。2014年全村螃蟹销售300吨,销售额达2500万元,实现利润1100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达19600元,比上年增长18%,帮带低收入户96户,每户人均比上年增收2500余元,并出现了20多个富裕农户。这些农户人均收入达3万元以上,使真扶贫、扶真贫落到实处。 该村扶贫开发工作主要做法是:组建产业协会,发挥龙头服务功能,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一、抓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生产条件 近两年来,街村争取区有关部门支持,投入近400万元,用于加固圩堤5公里,改造涵洞20个,清淤大中沟达8000多米,确保了圩区安全;修筑组级道路20多公里,为蟹农生产有效地解决了运输困难和水源不畅的难题。 二、抓组建产业协会,发挥龙头服务功能 水产基地形成后,组织蟹农科学养殖,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销售市场,才能改变过去单打独斗、提篮小卖分散经营的单一模式。对此村两委会2010年7月积极引导和帮助20多个大户共同组建水产养殖协会,本着“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原则,围绕生产和销售积极开展全方位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帮蟹农贷款提供担保服务。资金缺乏是影响水产养殖向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协会为会员提供信贷担保,采取联保互助,大户帮带等形式,三年来为会员担保贷款资金达350万元,解决了蟹农生产发展资金困难,同时也促进了会员共同发展。 二是开展认证和创建品牌服务。2010年协会自筹资金3万元,为螃蟹养殖基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并申请“福井红”牌注册商标,现已通过国家商标局批准。 三是开展技术服务。为了让特种水产养殖上台阶,走可持发展之路,多次邀请市、区水产专家来现场授课。去年共举办8期专题培训,专家从池塘的消毒到蟹苗投放,蟹虾混养、饲养防疫管理以及螃蟹生产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进行现场讲解释疑解惑,帮助养殖户解决生产技术上的难题,从而提高养殖水平。 四是实施四个统一,即:统一购苗,统一饲料购买,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如去年统一购苗5000斤,保证了苗种的质量,统一购买饲料10吨,使养殖饲料标准得到了保障。同时在销售上利用协会优势,与周边大的市场对接,保证了价格稳定。 五是跟踪管理服务。成立治安调解应急小组,负责各养殖户产、供、销一体化过程中的矛盾和纠纷。特别是收获季节,组织村组干部昼夜在水产区巡逻,防止偷盗,为蟹农的合法权益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必要的保障。 三、抓帮扶带动低收入户,实现共同富裕 水产养殖协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不忘帮扶本村低收入户。通过各种形式帮扶低收入户寻求发展出路,实现共同富裕。帮扶的形式主要是用联户担保、大户担保,扶持“有项目、有能力、能志气、有信用”的四有低收入户,解决他们养殖资金不足的困难。如该村小平组平为民原是一个贫困户,老婆患脑溢血病故,2012年村两委会扶持他承包了100亩蟹池,在养殖过程中协会主动上门,从资金、人力、技术上积极支持,主动介入帮其渡过难关,使他树立信心,重振旗鼓,当年获利6万余元,2013年获利8万余元,2014年帮助贷款5万元,获利近10万元。协会在带动低收入户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对一些有劳力、无项目和无能力的低收入户,能调剂安排他们到一些养殖大户家去长期打工,参与饲养管理,以解决他们的劳动力出路。并且根据实际介绍一部分上有老、下有少、不能离开家的一些低收入户,开展打短工、参加季节工,以此来增加收入,帮助解决了照顾家庭和打工两不误的矛盾。目前该村100亩以上的螃蟹养殖大户常年需用固定工150多人,季节工3000多人次,80%以上都是本村的低收入户。凡是有劳动力的都能得到安排,有效地增加了这些低收入户的劳务性工资收入。2014年每个固定工年收入都达到了3万元,季节工达到5000元。同时在帮扶中主动为低收入户和困难户发展排忧解难, 如该村秦烘组低收入户梁作勤,家庭人口多,负担重,经济较为困难,2011年家庭又出现了意外事故,没有其它致富门路。2012年,村两委会与协会联系帮他理清思路,动员他承包了30多亩蟹池,开始他本人既害怕又担心,害怕自己是门外汉,对养殖技术一窍不通,担心的是30多亩蟹池从蟹苗投放到最后销售,需10多万元成本投入,一旦失误,血本无归,那将倾家荡产。协会为了鼓励他消除顾虑,从产前到产中,直到销售,一如既往关心支持他,手把手指点他,经常派行家到蟹池现场指导,解决饲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由于精心管理,方法得当,当年就已获利。尤其去年为他担保贷款5万元,获纯利6万余元,彻底摆脱了贫困面貌。他逢人就说:村两委和协会帮我找到了一条致富门路,我一定要总结经验,持之以恒地走下去,力争取得更大的效益。 后圩村特种水产养殖协会从创立至今,已经走过了几年的风雨之路,在带领广大水产养殖户向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发展过程中,探索出了一点路子,也为老区扶贫开发工作、使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浦口区“三会”、星甸街道扶贫分会)
浦口区星甸街道后圩村与安徽全椒县一河之隔,是一个偏僻的圩区行政村,全村土地面积7730亩,667户、2366人口。该村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势低洼,水害严重,多年来粮食产量低下且不稳,正常年景每年全村的排涝电费达20—30万元,无形增加了农业成本,加重了农民负担。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农民早日脱贫致富,街道党工委、政府下大气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对该村实施大面积土地综合治理改造,三年来共投资800万元,开挖出精养水面5000多亩用于发展螃蟹养殖,使往日的荒水、凹地,变成了路通达、渠畅通、池成方、树成行的5000多亩螃蟹养殖基地。2014年全村螃蟹销售300吨,销售额达2500万元,实现利润1100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达19600元,比上年增长18%,帮带低收入户96户,每户人均比上年增收2500余元,并出现了20多个富裕农户。这些农户人均收入达3万元以上,使真扶贫、扶真贫落到实处。 该村扶贫开发工作主要做法是:组建产业协会,发挥龙头服务功能,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一、抓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生产条件 近两年来,街村争取区有关部门支持,投入近400万元,用于加固圩堤5公里,改造涵洞20个,清淤大中沟达8000多米,确保了圩区安全;修筑组级道路20多公里,为蟹农生产有效地解决了运输困难和水源不畅的难题。 二、抓组建产业协会,发挥龙头服务功能 水产基地形成后,组织蟹农科学养殖,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销售市场,才能改变过去单打独斗、提篮小卖分散经营的单一模式。对此村两委会2010年7月积极引导和帮助20多个大户共同组建水产养殖协会,本着“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原则,围绕生产和销售积极开展全方位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帮蟹农贷款提供担保服务。资金缺乏是影响水产养殖向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协会为会员提供信贷担保,采取联保互助,大户帮带等形式,三年来为会员担保贷款资金达350万元,解决了蟹农生产发展资金困难,同时也促进了会员共同发展。 二是开展认证和创建品牌服务。2010年协会自筹资金3万元,为螃蟹养殖基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并申请“福井红”牌注册商标,现已通过国家商标局批准。 三是开展技术服务。为了让特种水产养殖上台阶,走可持发展之路,多次邀请市、区水产专家来现场授课。去年共举办8期专题培训,专家从池塘的消毒到蟹苗投放,蟹虾混养、饲养防疫管理以及螃蟹生产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进行现场讲解释疑解惑,帮助养殖户解决生产技术上的难题,从而提高养殖水平。 四是实施四个统一,即:统一购苗,统一饲料购买,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如去年统一购苗5000斤,保证了苗种的质量,统一购买饲料10吨,使养殖饲料标准得到了保障。同时在销售上利用协会优势,与周边大的市场对接,保证了价格稳定。 五是跟踪管理服务。成立治安调解应急小组,负责各养殖户产、供、销一体化过程中的矛盾和纠纷。特别是收获季节,组织村组干部昼夜在水产区巡逻,防止偷盗,为蟹农的合法权益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必要的保障。 三、抓帮扶带动低收入户,实现共同富裕 水产养殖协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不忘帮扶本村低收入户。通过各种形式帮扶低收入户寻求发展出路,实现共同富裕。帮扶的形式主要是用联户担保、大户担保,扶持“有项目、有能力、能志气、有信用”的四有低收入户,解决他们养殖资金不足的困难。如该村小平组平为民原是一个贫困户,老婆患脑溢血病故,2012年村两委会扶持他承包了100亩蟹池,在养殖过程中协会主动上门,从资金、人力、技术上积极支持,主动介入帮其渡过难关,使他树立信心,重振旗鼓,当年获利6万余元,2013年获利8万余元,2014年帮助贷款5万元,获利近10万元。协会在带动低收入户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对一些有劳力、无项目和无能力的低收入户,能调剂安排他们到一些养殖大户家去长期打工,参与饲养管理,以解决他们的劳动力出路。并且根据实际介绍一部分上有老、下有少、不能离开家的一些低收入户,开展打短工、参加季节工,以此来增加收入,帮助解决了照顾家庭和打工两不误的矛盾。目前该村100亩以上的螃蟹养殖大户常年需用固定工150多人,季节工3000多人次,80%以上都是本村的低收入户。凡是有劳动力的都能得到安排,有效地增加了这些低收入户的劳务性工资收入。2014年每个固定工年收入都达到了3万元,季节工达到5000元。同时在帮扶中主动为低收入户和困难户发展排忧解难, 如该村秦烘组低收入户梁作勤,家庭人口多,负担重,经济较为困难,2011年家庭又出现了意外事故,没有其它致富门路。2012年,村两委会与协会联系帮他理清思路,动员他承包了30多亩蟹池,开始他本人既害怕又担心,害怕自己是门外汉,对养殖技术一窍不通,担心的是30多亩蟹池从蟹苗投放到最后销售,需10多万元成本投入,一旦失误,血本无归,那将倾家荡产。协会为了鼓励他消除顾虑,从产前到产中,直到销售,一如既往关心支持他,手把手指点他,经常派行家到蟹池现场指导,解决饲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由于精心管理,方法得当,当年就已获利。尤其去年为他担保贷款5万元,获纯利6万余元,彻底摆脱了贫困面貌。他逢人就说:村两委和协会帮我找到了一条致富门路,我一定要总结经验,持之以恒地走下去,力争取得更大的效益。 后圩村特种水产养殖协会从创立至今,已经走过了几年的风雨之路,在带领广大水产养殖户向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发展过程中,探索出了一点路子,也为老区扶贫开发工作、使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浦口区“三会”、星甸街道扶贫分会)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南京市乡村发展促进会、南京市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南京市扶贫开发基金会苏ICP备2023055283号-1